蚁粉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招蚊”?即使喷了蚊怕水,也会防不胜防被“叮上”。有些人却什么防蚊措施都没做,蚊子偏偏就是不咬他?
关于“蚊子老爱叮我”这个问题,有很多科学研究。
有的说当蚊子闻到特定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时,这些气味就会刺激牠的眼睛,以寻找特定的颜色(红色、桔色、黑色、蓝绿色)或潜在血液来源的图样,带领牠们前往吸血地点。
有的则说体温高的人如孕妇和小孩,往往更常吸引蚊子叮咬,或是特定血型的人更容易“招惹”蚊子。
一些研究也说常流汗的人比较容易被叮,因为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等化合物,蚊子对此非常敏感。
有的研究则指向常化妆的人,因为化妆品中含有脂酸,更吸引蚊子。
不过最新研究却显示,还有其他原因会使你容易被蚊子“相中”,而且与皮肤散发的气味有关。
据科学杂志《细胞》18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每个人都会散发由不同化合物组成的独特气味,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体味中羧酸(carboxylic acids)浓度高的人,更容易招蚊子。
羧酸指的是有机酸,如氨基酸和脂肪酸,是由人体皮脂产生的;皮脂则是一种油性蜡状物质,用来保护皮肤,保持它的水分。
人类分泌羧酸的浓度高于其他动物,不过每个人分泌的量都不同。
为了找出人类容易招蚊子的原因,研究团队展开一项实验,邀请64名志愿者参与,请他们在手臂上套上丝袜6小时,待丝袜沾染个人的独特气味后,科学家再将丝袜剪成小块状,将2片不同主人的丝袜条塞进装有雌性伊蚊(雄性不咬人)密封容器,测试蚊子更喜欢哪个气味。
研究共同作者、洛克斐勒大学学者Maria Elena De Obaldia今年1月也在个人推特分享实验影片,让外界更了解他们的实验方法。
Using nylons, we could test mosquito attraction to more people, more often & in unique ways vs. if we had only tested live humans (who tend to be busy & are impossible to aliquot - joke will make sense when you get to Figure 8). @emelyzeledon shown here cutting nylons. pic.twitter.com/ynXn6hZwJg
— Dr. Maria Elena De Obaldia (@EllenDeObaldia) January 7, 2022
伊蚊散播的疾病包括骨痛热症和兹卡病。
在进行多番比较后, 结果显示参赛者间对蚊子的吸引力有惊人差距,“气味王”的“吸引力得分”与另外两个最不具吸引力的志愿者,高出100多倍。
研究人员接著分析这些气味特徵的组成差异,发现其中的共通性是吸引力较高的志愿者,皮肤分泌较高浓度的羧酸,吸引力较低的受试者,分泌的浓度较低。
人类皮肤上的羧酸通常会维持一定浓度,塑造个人独有的一贯气味,除了气味,蚊子也有可能是受到消化羧酸的皮肤细菌吸引。
研究更发现,如果你容易“招蚊”,很有可能会一直都保持这股吸引力。
这是因为,大多数能存活皮肤的细菌驻扎在毛孔中,在那里它们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卫生习惯和季节性天气变化等。
概括来说,不管如何改变饮食或洗澡的沐浴乳,容易被叮的人仍会持续吸引蚊子,这种特质会跟着你“一辈子”。
不过“蚊子王”也别太难过,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利菲尔(Jeff Riffell)说,这项研究有助于未来开发出驱赶蚊子的新方法。未来有可能出现修补皮肤细菌、改变人体气味的方法。
顺带一提,我国骨痛热症高峰期(一般在6月至10月之间)虽已过,但病例与伊蚊数量仍处于高位,国家环境局呼吁公众保持警惕,以防高峰再起。
环境局因此提醒公众,仍必须保持警惕以杜绝伊蚊滋生;防范措施包括执行“防蚊三招”——“喷、用、穿”,即在家中阴暗角落喷洒杀虫剂、定时使用防蚊液,以及穿长袖衣和长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