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29岁的俄罗斯籍女子Maria Isaeva,朋友都叫她玛莎(Masha),在离开她生活了17年的新加坡前,接受网络媒体Rice的专访。
12岁移民到狮城治病
玛莎从小就饱受皮肤疹的困扰,情况最糟时,她的皮肤会呈片状、红色,发痒到无法入睡。医生告诉她除了土豆什么都不能吃,否则会引起过敏反应。
12岁那年,她的体重已经严重过轻。独自在俄罗斯老家搭电梯时,电梯完全启动不了,因为无法探测到她的存在。
然而,车到山前必有路。
同年,她的母亲带着她从老家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又名海参崴)移民到新加坡,与新老公一起居住。就这样,玛莎有了一名日本籍继父。
在新加坡医生和热带气候的帮助下,她皮肤上的红疹开始消退。她终于可以吃上各种各样的食物,比如草莓、巧克力和任何含牛奶的食物。
直到最近,她的皮肤疹又再次发作,因为她突然必须在短短几天内就搬离新加坡,顿感压力。
我国的外籍就业人数去年一年,就因为疫情暴发减少了19万5900人。玛莎就职的睿狮广告传播公司(MullenLowe)的大部分外籍员工都被辞退了。身为艺术指导的她,也决定离职。
然而持工作准证的她,没了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继续在新加坡逗留。
她“一半的人生”都在狮城
玛莎住在巴西立一带。刚到新加坡时,教育部把她分配到洛阳小学,小六会考后她升学到青景中学(Greenview)。
她的领英专页的信息显示,她后来去南洋艺术学院读取专业文凭,过后也通过私立学院PSB Academy考取英国罗浮堡大学(University of Loughborough)的图像传播学位。工作期间,她也不忘提升自己,通过在线课程altMBA攻读了四周强化商管理硕士课程。
想方设法融入本地,却一再被拒于门外
玛莎说,要融入学校生活并不容易,语言障碍再加上一看就是外国人,让她经常受到排挤。
她说,虽然很快就和同学们建立了友谊,但老师们对她却不太友善。
当时,她想加入学校的制服团体学生警察部队(NPCC)作为课程辅助活动,因为她喜欢有纪律的团体,也认为这是一个学习马来语的好机会。
她告诉记者,当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领取制服时,她被带进房间问话。负责的老师问当时只有12岁的她,参加学生警察部队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打算把制服送往国外,还要她保证不会这么做。
最后,老师答应会在国庆庆典前为她准备好制服,让她参加检阅仪式。然而,国庆日当天依然不见制服踪影。玛莎于是决定退出检阅仪式,因为身为唯一一个不穿制服的人,实在太尴尬。
在本地17年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一再提醒她:她是一名外国人。
玛莎说,当她从国外旅行回返新加坡时,在抵境大厅总会被当局盘问。对话内容通常都是“你太年轻了,不可能一个人在这里工作,我们需要检查你的文件”。
访问玛莎的记者补充说,除了玛莎,他也听过很多年轻貌美的俄罗斯女性在入境世界各国时,经常会被盘问她们是否打算在当地从事卖淫工作。
已经递交了九次新加坡永久居民申请的玛莎,至今每一份申请都被拒绝了。如今,她还在等待第10次申请的结果。但她心中深知,也许又是凶多吉少。
是什么让她留在新加坡?
玛莎的答案是:与新加坡人的各种牵绊,早已让她把这里当成家。
她说:
“我的初恋发生在这里,我人生的第一次毕业也在这里,我的第一份工作也在这里。当我在攻读专业文凭时,我也陪伴着我的男朋友履行国民服役。我参加了朋友妈妈的葬礼。我母亲过世后,她在教堂的朋友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庭。”
“久而久之,我的朋友们成了我在这里的一切。当我生病时,他们会给我送粥,给我买生活用品。”
尽管玛莎的个人文件上标明她是外籍人士,但访问她的记者说,任何人只要和玛莎交谈10分钟以上,就知道她一点都“不外来”。她除了能说流利的英语,也能说地地道道的新加坡式英语,一开口就是“新加坡口音”。
她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出她对如何让新加坡成为一个创意社区的想法。她甚至把这些想法,通过国家艺术委员会的一项计划来申请永久居民。该计划奖励那些有意为本地艺术做出长期贡献的人才,然而那份PR申请,也以失败告终。
她的身份认同?
记者问玛莎:你是哪里人?
她答说:
“我是世界公民!”
后来又补充一句:
她只知道新加坡是她的家。
“我觉得在这里的生活最稳定,我觉得我属于这里,但实际上,我却不是。我儿时的朋友每年都邀请我去他们家。我看着他们的兄弟姐妹长大,他们的父母变老,但我不知道明年我还能看到他们吗?”
她说:
“我没有投资也没有房产,更没有在从事与癌症相关研究的单位工作,或者从事金融行业。但我很赞同新加坡政府把当地人放在第一位。每个国家都应该这么做。”
为什么玛莎不能成为新加坡PR?她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因为当局从不会给出永久居民申请被拒的理由。
新加坡有很多外来移民,但哪种类型的移民更受当局青睐,我们不得而知。
有些想移民新加坡的人,是像玛莎这样的外国人,骨子里其实就是大半个新加坡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是通过长年累月,与同龄的新加坡人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还有一些移民,他们带着专业知识和财力来到这里。如研究人员,金融大亨,船舶经纪人等等。从移民政策角度来看,这些人带来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我国的发展,肯定更占优势。
这让红蚂蚁想起一个朋友。
拥有外国大学学士文凭的她,两年多前持工作准证到本地担任临床测试报告撰写员。前阵子她申请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同时也报读本地私立学校的硕士课程,不到半年,就成功成为我国永久居民。
申请PR屡试屡败的玛莎总结说:
“我不生气也不难过,我只是处于一种想要得出结论的状态。在这里经历了这么多事后,有许许多多情感包袱需要整理。”
一旦玛莎踏上离开这片土地的飞机,就必须正式告别过去17年的生活,去新的国度开始生活。
外表是俄罗斯人的玛莎,始终觉得自己里子就是新加坡人,即使她无法合法地这样称呼自己。然而,对于把新加坡当成家的她,新加坡又能给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