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房价高吗?
不少人说:高!怎么不高?
新加坡人的共识一般是,购买非成熟组屋区或比较偏远地区的预购组屋,价格会比较亲和。只要有薪金收入及公积金,就能慢慢偿还房贷,不至于喘不过气。
其实,新加坡房价若摊在国际上检视,比起全球公认房价最高的香港,本地组屋价格尚在“负担得起”的范围内。
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日前公布的2020年度国际房价负担能力调查显示,
截至2019年第三季,我国住房的价格中位数为40万8000元(可购得四房、五房式预购组屋),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则为8万8000元,因此,房价收入比是4.6倍。
房价收入比(Housing Affordability) = 一个城市的房价中位数 / 家庭全年收入中位数,数值愈大表示当地房价的可负担能力愈差。新加坡的房价收入比:408,000 / 88,000 ≈ 4.6
简单说就是,
以新加坡4.6的房价收入比来计算,一户家庭只要不吃不喝4.6年,就能买得起一套房子。
购房梦,在新加坡并非遥不可及。
今年年初至今,网上陆续出现几篇关于要在本地购买预购组屋,需要每月赚多少钱的文章。红蚂蚁看了也自己算了一笔账,看看本地双薪家庭,每月大概需要赚多少(扣除政府津贴),才能负担得起不同户型的预购组屋。
预购组屋房价计算前提
免责声明:以下房价计算仅供参考,价格变化因人而异。若须购买房产或借贷,请咨询专业房产顾问或房屋贷款经纪人。
首先,房价将以下列几点作为计算前提:
- 无任何其它贷款(为了不影响总债务偿还比率(TDSR)和每月偿还贷款比率(MSR)) ;
- 不考虑其它资金来源,将个人月收入的30%用于偿还每月房贷;
- 有足够现金支付房价10%的首付款;
- 选择25年的住房贷款期限,利息为2.6%;
- 夫妻都有工作,并赚取同等薪水,且收入符合政府最高补助额标准;
- 不涵盖其它置产费用,如:印花税、律师费、装修费、添置家具等花费。
首购族每月须赚多少,才能负担一套预购组屋?
好,先来弄清楚在不获得任何政府住房津贴的前提下,这些双薪家庭的配偶每人每月所需的收入。
以下图表1内的预购组屋房价,取了2021年2月和2020年11月的平均值,实际售价会随市场浮动。
由于不同地段的房价也有差异,因此在计算时也将预购组屋区分为两大类。图表内所显示的收入,是根据直接从建屋局购买预购组屋来粗略计算的。
若纳入政府2019年9月起,给予首购族的额外安居津贴(Enhanced CPF Housing Grant,简称EHG),每人每月所承受的财政负担将进一步下降。
根据新制的额外安居津贴,受惠者的房产将不限新旧组屋、屋型和地区。只要是家庭总月入不高于9000元的首次购屋家庭,就可享有最高8万元的津贴,用于抵消房价或减少贷款额,但不能用来支付现金首付款,或者支付每月房贷。
图表2显示,扣除额外安居津贴后,每人每月所需的收入:
若仔细对照上述两张图表,不难看出,小户型的预购组屋能获得最高的额外安居津贴。
举例来说,享有最高8万元的津贴的低收入家庭,若在非黄金地段购买二房式灵活(类别一)组屋,房价就可以直接从11万2000元减至3万2000元。这个双薪家庭的夫妻每人月入只须赚取260新元,就能买得起组屋。
相对地,若要购买位于黄金地段的五房式预购组屋单位,双薪家庭每人每月必须至少赚取5250元。可是这么一来,家庭总收入就会超出9000元(申请额外安居津贴的家庭总收入顶限),因此是申请不到任何政府给予的额外安居津贴的。
简单说就是,购买小户型组屋能拿到政府额外安居津贴的几率较高,金额也较大。一旦家庭总收入高出9000元,不管你购买哪种户型的预购组屋,都将与额外安居津贴无缘。
买房须考量现实因素
所以,看完了上述一笔又一笔的花费与计算,蚁粉们是否偷偷松了一口气,还是感觉裤带今后必须勒得更紧呢?
上述计算只是让大家心里有数,身处现实世界,其实还须考虑各种生活变数。
未考虑因素及计算局限性:
- 未来预购组屋的价格浮动;
- 较小的住房面积不适合组织新家庭;
- 预设每户家庭都能拿到最高补助额(低收入家庭或难以满足12个月连续工作的申请门槛);
- 利用最大杠杆借贷来购买最大可选户型、财务风险大,也限制生活可支配开销;
- 未纳入印花税、律师费、装修费、添置家具等额外住房花费。
比起很多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我国的年轻人相对是幸福的。即使出生于低收入家庭,也依然能负担得起小户型组屋。
只要不好高骛远、打肿脸皮充胖子,选择与自身月收入相匹配的组屋户型,然后将自身财务条件和生活方式也纳入规划中,肯定有能力在新加坡买房,即使这可能意味着必须用长达25年来偿还房贷……
唉,不说了,红蚂蚁还是继续写稿码字赚钱,这样就能早一天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