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中被骗几次?
我不是问有没有被骗,因为一定有被骗过,只是次数多寡而已。
我上星期在一天里接获面簿通讯软件“Messenger”来自世界各地三个朋友的信息,不约而同叫我给她我的电话号码。一看就知道朋友的账号被骇客入侵,马上跟朋友以其他方式联系,通知他们马上告知朋友圈的朋友以免上当、删除账号或者暂停使用账号。
一天三个账号被入侵,看来诈骗伎俩已一步步逼近,不得不提高警惕和防范。
无独有偶,我们有时比自己想象中还容易相信人,我和好几个朋友都有过给对方电话的经验。这是由于信息是来自朋友圈的朋友,一个不留神真的会中招。
我两星期前曾收到一个远亲小妹的信息,说参与购物平台Shopee的五周年促销庆典,跟我要电话,说是纯粹帮忙而已。我不疑有他就给了电话号码,以为这就完事儿,结果她说我中奖了,要转账给我。此时我已知道中招。
坐在我旁边的妹妹此时也收到“小妹”的信息,一样:要电话号码。
于是,我决定跟“她”玩下去,她说要转1150新元过来,必须给她信用卡账号才行。我说对她感激不尽,要请她吃饭,然后才亲手从“她”手上拿到那笔奖金。当然,“露馅”的对方无言以对,没有下文。我随即删除她的账号,以免后患无穷。
在面簿上,通讯软件上还有无止尽的“加为好友”的请求,每次都是男士和年幼孩子的照片。自从更改设定后,这类请求已大大减少。这些“男士”是以楚楚可怜,带着年幼孩子的形象,想打动母爱泛滥又芳心寂寥的熟龄单身女性。这个“市场”很大,也成为他们进行爱情诈骗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这些“人”都是从相熟朋友的账号发来,以为是对方的朋友,其实不然。这种“套近乎”的伎俩屡试不爽,千万要跟朋友核实,否则一律不加为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会在面簿的公开贴文上写下肉麻兼恶心的留言,对“独一无二的美貌”、“不凡的智慧”和“惊艳的的外表”盲目的表扬、歌颂一番。
这些“人”连功课都懒得做,照搬翻译软件翻译来的蹩脚中文来吸引猎物,侮辱中文之余,还浪费我的宝贵时间,真是白痴到极点。
有时看到真的气不打一处来,删除帐号前把对方骂个狗血淋头,以泄我心头不快。其实我因此生气才傻,但是我就是生气。
新加坡2020年每天有39个人被骗
其实今年二月,媒体报道警方去年接获多达1万4236起诈骗案件通报,相较前年激增65.1%,十大类型骗案就骗走超过两亿元。
平均来说,去年每天有39个人被骗。确实惊人的数字,当然这些数字应该还是保守的,很多人吃了闷亏并不会去报案。
十大类型骗案仍以电子商务骗局名列榜首,增加19.1%达3354起,当中最大一笔金额就高达190万元。确实惊人的数字,当然这些数字应该还是保守的,很多人吃了闷亏是不会去报案的。
排名第二的社交媒体冒充骗局的案例增幅最大,分别从786起激增282.9%至3010起,被骗走的金额是580万元。这也是我碰到的情况,如果我当时大意,或者有点贪婪的马上接受“小妹“的奖金,把信用卡账号泄露,我可能就会成为上列数字的受害者一员。
根据报道,在社交媒体冒充骗局中,大多数受害者都提供了一次性密码(OTPs)。骗子通常会使用社交媒体Instagram和脸书,通过冒充受害者的朋友或谎称可以帮忙注册线上比赛或促销活动来行骗。
千万不要大言不惭:“我才不会那么笨”
人类进入高科技和数码时代,宽广的网络世界反而令诈骗无孔不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和多元途径虏获一个又一个的受害者。我们身边早已充斥林林总总的智能产品,进入一个智慧型经济的时代,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是可能成为下一个不智慧的受害者?
首先,即使大众传播媒体常常铺天盖地的报道行骗伎俩,还是有人继续被骗,这是因为科技让汇款和通讯变得越加便利,更是让骗徒有机可乘。
我们千万不要大言不惭:“我才不会那么笨”;其实社会不断进步,行骗的伎俩也日新月异,而且每一次都是要切中人性中最软弱的部分,利用我们最美好的善良、乐于助人以及对人的信赖。
当然,与此同时歹徒非常熟知人性中的劣根性,因为我们有时也会贪婪、贪小便宜、惶恐、担心身边人的安危、或者带着侥幸心理认为“幸运也许会降临我的身上”,然后毫无防卫的倾注自己的金钱,甚至是感情或爱情。
是人都有弱点
因为人都有弱点,所以人还是会继续被骗,往往我们会被这些不露声色的行骗伎俩叼着走,有时发现为时已晚矣。
我曾经在等待一个从俄罗斯寄来的商品邮包的过程中,收到“新加坡邮政局”的电邮,说我要付税才能拿到邮包。等候心切的我竟然不疑有他上网付了3元8角。后来惊醒过来才发现上当了。
为什么呢?我笨吗?因为那是“官方”发来的电邮,因为对方正好击中我的要害,因为我认为3元8角数目不大,于是我上——当——了!我马上致电银行取消我的信用卡,然后电邮新加坡邮局此事。
不是吗?数目小到我都不屑去报警,然后我们这种人其实是助长了这些歹徒到处行骗,于是积少成多,粒米成箩。
其实令我揣揣不安的还不止是担心钱被骗走,因为在我们向陌生人奉上机密信息之前,我们心理上会重重把关。
真正令我不安的是我们在疫情的封闭状态中,从线下大幅转移到线上的网购生活方式,一切似乎那么的理所当然,那么的堂而皇之。其实我们每向一个购物平台奉上我们的信用卡信息都增加一次被盗用的风险。
另一个痛点是我们的社交媒体账号极有可能轻易被入侵的风险,我们生活中无形中已经和社交媒体密不可分,极其依赖各种社交媒体沟通、社交、经商和工作。我们的人生,不管是通过画面还是文字,已然赤裸裸的展现在社交媒体的平台上。这样的公开和坦荡也让我们模糊了曾有的公开和私密的界限。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困境。
我们似乎已经不能完全摒弃网上世界的社交媒体,它早已静悄悄的颠覆过去社交方式:一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也掌握我们人生的所有轨迹、喜怒哀乐,甚至日常行踪,其实想想真的背脊一阵发凉。
我们要如何从中找到平衡,保持理性,一边广交天下的社会化,一边守护自我的私密、小我和安全网络世界,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逃避不了的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