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都没了,全球机场不得不更改现有设计

更新:
2020年09月17日 14:35
星耀樟宜。(海峡时报)

让旅客停留越短越好

冠病疫情前,说走就走的出国旅游,犹如家常便饭。机场越变越像豪华娱乐商场,星耀樟宜就是一个最佳例子。拥有400个品牌租户的它如果开在美国,将是全美规模第四大的商场。

疫情后,旅客没了、飞机停飞、免税商店无人问津、机场的各种便民设施突然显得多余。

20200917-msd.jpg
DFS在樟宜机场的免税店,已关闭。(联合晚报)

新机场的设计不得不来个急刹车、大转弯。现有机场也在观望疫情的变化,随时改动空间。

一场疫情,让全球许多原本想晋升“豪华商场”的机场,乖乖变回朴实无华的机场。

那种“最好能吸引旅客在机场停留越久越好”的设计心态,正逐渐调整为:如何将空间腾出来满足更严格的防疫安全要求、以及如何让旅客在机场内逗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宽越好。

还记得今年6月中旬,前任交通部长许文远曾宣布,将原本计划在2030年投入运营的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的建造工程延后两年吗?
 

20200911-机场(联合早报).jpg
新加坡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工地。(联合早报)

当时他说,这么做是为了大幅度调整目前的第五搭客大厦设计的空间与布局,将冠病后的安全防疫措施和未来航空需求考虑在内,也顺带用这段时间观察全球疫情的发展走向。

具体改动的细节是什么,樟宜机场仍未公布,但我们可以从目前正在改造中的一些国际机场一窥究竟。

随时准备更改设计

美国堪萨斯城国际机场在疫情前,已经耗资15亿美元将现有的三座搭客大厦,整合成一座拥有39个登机口的巨型两层楼搭客大厦,里面还设计了一个两层楼高的喷泉和一个儿童游乐区。

幸好施工仍在初步阶段,因此可以在设计上改动原本为旅客提供的各种便利设施,结合新的防疫要求作出必要调整。

20200917-AA.jpg
美国堪萨斯城国际机场示意图。(互联网)

巧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堪萨斯城国际机场当时也正在改建机场。那时,机场的设计师被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得不临时调整机场的安检区设计,改变里头的动线与空间大小,同时也将机场室内的玻璃和外部的玻璃幕墙一律更换成强化玻璃,工程浩大。

堪萨斯城国际机场发言人Joe McBride受访时说:

“当时(911),项目已在进行中,但我们还是及时作出调整,为时未晚。这次的搭客大厦改造工程,我们依然处于初期,建造工程也还在进行中,因此这回比911的情况好多了。”

美国境内其他改建中的机场,例如纽约的拉瓜迪亚机场,以及路易斯安娜州的拉斐特区域机场,建造工程虽然没有停下来,但机场当局都在密切留意防疫措施上的变动,准备随时作出改动。

20200917-AA2.jpg
美国堪萨斯城国际机场示意图。(互联网)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西(Anthony Fauci)指出,新机场搭客大厦的设计与建造,日后不能只是为了应对冠病疫情,而是必须有足够空间可以防疫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难吗?非常难,但并非做不到。

告别“人贴人”的热闹拥挤空间

安东尼指出,传统机场那种寸土寸金的拥挤现象必须改变。

搭客们在登机前的那种人贴人的空间今后不能继续成为常态。

人们在机场的活动空间必须扩大,每一平方米的密度必须降低。整套机场的通风过滤系统都必须提升规格满足防疫要求,机场内也必须随时分派免费口罩。

在检疫环节,所有的机场日后都必备体温检测仪,并且有专员问话、进行接触者追踪工作(contact tracing)等等。

20200917-tempreture.jpg
新加坡樟宜机场设有体温检测仪。(新明日报)

堪萨斯城国际机场的设计师劳拉.埃特尔曼(Laura Ettelman)指出:

“机场的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今天在所有机场建筑设计上,最关注的就是让机场空间变得更灵活、越来越灵活。”

灵活度越高就能未雨绸缪,随时调整空间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零接触”将成为常态,排队不复存在

例如,樟宜机场已经在使用的自助值机柜台(办理登机牌等手续的自动输出机器)和行李寄存处,都已装上近距离传感器,乘客只需将手指悬停在屏幕上方,即可进行无接触式值机和行李托运。

日后这种“零接触”的方式将渗透入机场的各个环节,从踏入机场的那一刻直至登机,“零接触”设施只会多不会少。

20200917-changi check in.jpg
机场测体温。(互联网)

迪拜机场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在2018年推出了智能隧道(Smart Tunnel)这一用于加快护照检查(Passport Control)的系统,运用了内置的摄像头以及虹膜扫描识别技术。

旅客只需要花15秒穿过隧道,在此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放下行李、拿出护照、或等待工作人员确认,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查。

20200917-scan.jpg
丹那美拉渡轮码头试用虹膜扫描系统。(新明日报)

这样的智能隧道日后会更常见,面部和虹膜生物识别系统也将成为乘客身份验证的首选方式。

甚至于在行李托运、安检等环节,旅客日后很可能都无需再打开箱包,也无需被工作人员用金属探测器贴身扫描。

排队将不复存在,检查流程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更加“零接触”。

一场冠病疫情,改变的何止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