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将近,家家户户差不多也备妥了年货,只待团圆饭之时能满足所有人的味蕾。
新加坡传统的年节食品,诸如捞鱼生、肉干等,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先前红蚂蚁便介绍过福建、潮州、客家海南、广东等地的特殊年节食品。然而大家是否好奇过,号称美食天堂的台湾,过年又都吃些什么呢?
虽然同为华人社会,新年文化大同小异。但台湾仍衍生出独树一格的农历新年美食。
鲳鱼
“年年有余”是全世界华人年节必备的吉祥话,与“余”谐音的鱼料理更是餐桌上少不了的佳肴。切记,不能是鱼片,也不能是切块的鱼肉,必须得是整条鱼,而且切忌完食,才能“年年有余”。
潮州人吃白肚鱼,上海人吃鲫鱼(取”鲫祥如意”的谐音)。台湾人呢?最流行是鲳鱼。
台湾有句顺口溜,说当地受欢迎的鱼种“一鮸二嘉鱲,三鲳四马鲛”。
台湾清代《诸罗县志》也记载着“鲳,身扁而短,无鳞。以紫白色者为佳,海鱼之贵品。又有黑色者,细鳞,名乌鲳,味少逊。 ”简译成白话文就是赞扬鲳鱼的美味,并评论白鲳味道好过黑鲳。
鲳鱼本来就是台湾人爱吃的鱼种,也不知是谁起的头,说吃鲳鱼“繁盛昌隆”、“吉祥昌运”,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年夜饭的桌上佳肴。这不算是所谓台湾的过年传统,而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出现的风潮。
鲳鱼外观讨喜、肉质细嫩少刺,不论干煎、清蒸、糖醋、红烧都极为合适。
最受欢迎的白鲳本来就因为无法养殖、只能仰赖捕捞而价格居高不下,农历新年期间售价更是一飞冲天。一尾白鲳动辄千元台币(约45新元)以上,甚至供不应求。也因为太伤荷包,不少人也会退而求其次用黑鲳、金鲳来代替。
乌鱼子
有“黑金”之称的乌鱼子,对台湾人来说,就大致上像新马人眼中的榴梿一样,是在地特有的好料。日本人则称乌鱼子为“唐墨”,并赞誉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生活在中国大陆东海沿岸的乌鱼群,每到秋冬,为寻找温暖的海域产卵,便会顺着洋流南下来到台湾西南沿海。渔民捕捞乌鱼后,取出鱼卵后腌渍、晒干,便成为整块澄黄通透、厚实饱满的乌鱼子。只需稍加炙烤,吃时香气四溢,吃过后齿颊留香。
一般来说,名贵的乌鱼子只会特定特殊场合上桌。最常出现在婚宴的开胃冷盘中,再来就是过年喜庆的年夜饭。
不仅是因为过年大家肯花钱,也是因为乌鱼捕捞季在年前两个月,正好及时应景。不论在餐桌上饕餮亲友,还是送礼访客,都是美味又高贵的绝佳选择。
火锅
台湾人除夕夜吃火锅,源自于华人的“围炉”传统。 1694年《台湾府志》记载除夕当天的情况“是夕,祀先、礼神,爆竹之声不绝,谓之辞岁。焚香张灯,老少围炉,坐以待曙,谓之守岁。”
“围炉”传统原先是指在桌下放置火炉,全家团聚吃团圆饭的习俗。后来因台湾社会的变迁和商业化模式,火炉后来便搬到餐桌上,变成”全家围着火炉吃火锅”。正巧过年期间台湾也正值寒冬,吃火锅进补暖胃也是顺理成章。
长年菜
“长年菜”象征长寿。传统上必须一口吃下,不可咬断分次食用,如此一来年寿才能“长长久久”。
北部的长年菜以芥菜为主,有煮不烂的特性,需要整叶食用,味道略带苦涩,是不少人心目中最讨厌的年菜榜首。
而南部的长年菜则是带根的菠菜,以川烫为主要料理方式。《台湾通史》也曾纪载“菠薐……台南谓之长年菜,以度岁须食之也。”代表着南部以菠菜当作长年菜的传统,有着新年长一岁的意义。
另外发菜也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意义就相当简单粗暴。发菜发菜,发财发财。
可惜一般新加坡人除非在台湾有家庭或亲人,否则很难得在年节期间来台湾吃到年节料理。
事实上也不建议特别为了年节美食而来,台湾过年期间年假长,大家又喜欢来个家族旅游什么的,使得各大旅游景点绝对爆满到怀疑人生。
真要是馋了,下次到台湾顺一包乌鱼子回来,也算是为新加坡的团圆饭桌上,增添一点异域的台湾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