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小一报名时期,网上就会充斥着家长各种反响,有揣揣不安的紧张声音,有希望抽到好签的祈祷声音,当然更多的是埋怨程序繁琐或制度不公的声浪。
正面反应几乎没有,有的话也就是终于抽签过关,获得心仪目标学校一席之位的感谢声音,但这感谢也只会是感谢神、感谢主、感谢祖上保佑,决计不会看到有人感谢制度。
这么说,是制度定得不好吗?
在评论之前,不妨先调好坐姿、屏幕亮度,以及老花眼镜,看看我国小一报名五花八门的各个阶段和条件。(各阶段代表优先权,从最优先开始往下推)
五花八门的小一报名阶段
阶段1(最大优先权)
- 有兄姐目前就读于所申请学校。保证有名额。
阶段2A (1)
- 父母是该校校友,并已注册为校友会成员超过一年。
- 父母是该校咨询或管理委员会成员。
阶段2A (2)
- 父母或兄姐曾在该校就读。
- 父母是该校工作人员。
- 学生于所属该校的幼儿园就读。
注:经过以上三个阶段,一般热门学校已几乎耗尽入学名额了,接下来的阶段,才是战争——恐怖抽签活动开始。
教育部在2014年规定,所有小学都必须保留给以下2B及2C阶段各20个学额,以确保与学校无关联的孩子有机会报读热门学校。
以下阶段都是父母或兄姐与所申请学校无直接关联。
阶段2B
- 父母在该校当义工超过一年,并服务超过40小时。
- 该校属教会或宗乡团体,父母是教会或团体成员。
- 父母是活跃社区基层领袖。
注:若申请人数超额,优先顺序为:公民 -> 住家距离该校一公里内 -> 住家距离该校两公里内。任何时候超额就抽签。
阶段2C
- 申请者与该校无任何关联。
阶段2C Supplementary
- 给错过2C阶段报名,或者在2C也申请不到学校的人申请。
阶段3
- 给外国人或错过阶段2C的永久居民申请。
注:此阶段无固定学额,甚至可不分配学额。
舒缓晨间交通量
阶段1的设定,据说是为了方便家长无须两头、三头跑送孩子上学,无论是自己送孩子或借助校车,同一家孩子就读同一所学校,都有助于舒缓晨间紧张的交通状况。
这自然没什么争议性,却因为它强大的绝对优先权,加上许多原本就计划有两个或以上孩子的父母,一开始就尽可能先把“老大”送入名校,为未来的弟妹申请到免战金牌,导致名校的报名竞争愈加激烈。
变相用钱买学额?
阶段2A和2B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战场了,不少父母为了争取到更有利报名优势,会盯上2A (1) 阶段,早一年加入校友会或管理会。既然父母愿意为孩子所要报读的学校出力,并且为表诚意出力超过一年,理论上让他们获得优先权似乎也很公平。
坏就坏在不是每所学校的校友会加入标准都一样,出的力也不尽相同,有些可能需要父母们真的用上不少额外时间来出力,但也有据网上诉苦者透露那样,只需付个会员费,或“进贡”一定会费,就可以符合2A (1) 条件。
所谓出钱出力,出不到力,但至少出了钱,照理也ok,但如果只是靠付费就进入校友会,等于变相用钱买学额,社会观感自然就差很多。尤其攸关教育,涉及铜臭不仅让人不以为然,更让达不到此阶段条件的父母心有戚戚焉,不满更不满。
网上也有父母反应,本身是该校教职员,每天都在为校出力,结果只符合次一级的2A (2),报名优先权竟然还不如“只给钱”的2A (1),实在难以释怀。就这点上,2A 阶段之间的排序似乎有欠公道。
22所小学2B阶段必须抽签
阶段2B同样战情激烈。
最新资料显示,今年共有22所小学在这个阶段得进行抽签,包括花菲卫理小学(51申请人竞逐25学位)、圣婴小学(58申请人竞逐41学位)、南洋小学(48申请人竞逐21学位)。
2B的其中一个条件,是父母得在所要申请的学校当义工,此条件一直以来非常具争议性,自条件更明朗化之后(必须当义工超过一年、40小时),有家长反应,这反而造成父母更能掌握自己有权利争一席之地的资格,致使竞争更激烈。
父母需要是活跃社区领袖的条件,也一样是满满的争议。简单地问,就是活跃于社区的领袖,与孩子的教育有何关系?凭什么扯在一起?
热门小学抢破头
所谓有教无类,教育制度的公平,正在于无论学生出身背景,都一视同仁在划一起跑点上迈出学习的一步。但这个由教育部制定的小一入学报名标准,各个阶段和条件的设定,却一再违反这个大原则。
各种条件和优先权越多,即表示越多“阶级”被划分出来了,掌握优先权的家长当然开心,反之被排除到阶段2C或以后的父母,自然会觉得非常不公平,也置疑教育初心是否出现了偏颇。
另一个为人诟病的现象,是小一入学报名每年总会出现名校或热门学校竞争抢破头的状况。
教育部一向来不断宣称我国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每个经过教育学院培训之后的教师都是好老师,那为什么家长还是一直大小眼,对特定学校青眼有加,不惜一切也要把孩子送入名校?
理由相信大家都清楚,虽然官方学校排名已被教育部摒弃,但“私下”排名在网上仍然轻易搜寻得到,而且这些非官方统计也不是无中生有,皆因小六离校考试积分是公开的数据。尤其学生平均分数高的学校,更不吝于秀出优秀成绩,谁是“好学校”,自然一目了然,在家长心中存了基底深厚的印象了。
其实要做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制定这一套小学入学标准,自然有其理由和考量,而且这么多年来,经历了好几位教育部长,即便是曾经大刀阔斧改变小学离校考试记分制及中学分流制的前教育部长王乙康,也没有对这套小一报名制做出任何改变,可见教育部非常相信,这是他们目前认知中最佳的方式。
随着新任政府表明接下来会更加听取民意,家长的反应不知道会不会听到并记录在案?而管理和分配组屋经验老到的前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接手教育部长后,会不会制定出一套更好更公平的小一入学报名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