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这里就是新加坡街(Jalan Singapura)了。
坐在朋友的车上,我望着车窗外,试图找出这条街的新加坡性。
“那是因为这里有不少组屋,在山打根市区颇为罕见,街景就像新加坡一样,因此被命名为新加坡街。”
山打根土生土长但曾经在新加坡留学的朋友这么说。这些约六七楼高的组屋,现在颇为陈旧,甚至一身斑驳落寞。
上网搜关于山打根新加坡街的新闻,这些组屋的现状堪虞,十分脏乱。当地政府还提出改造计划,打算重建新加坡街上多栋超过半世纪的组屋。
新加坡街弯弯曲曲,建造于小山坡上,是市区一条有名的街道,过去居民以华人为主,不少是小康之家。
组屋楼下也设有商铺,如餐厅、理发店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是生活气息颇为浓厚的街区,但后来因为城市规划,华人的生活街区慢慢移到市中心以外,这里才逐渐没落。
山打根人应该知道新加坡在哪里,但对一些新加坡人,特别是年轻一辈来说,山打根究竟在哪里?
这是沙巴第二大城市,位于婆罗洲东北岸,曾拥有显赫的过去。山打根(Sandakan)地名来自当地的苏禄语,意为“典当”,应该被典当的领地之意。但它究竟被谁所典当,至今依旧是历史谜团。
1882年,英国北婆罗洲公司成立,并且把首府设在山打根。由于山打根位于新加坡和香港之间,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航运站。为了发展山打根,当时的统治者就到香港招募华工,还为愿意来北婆罗洲工作的华工提供免费船票。
1882年到1886年间,山打根就引进了超过1000名华工,包括商贩、裁缝及苦力等,后来有不少客家人留了下来,华族人口逐渐壮大。到了1930年代,中国的内忧外患,更是吸引不少中国南方华人前往新马谋生。上世纪30年至40年间,就有超过3万名华人移民到山打根。
二战期间,日军入侵山打根,城市遭到炮火轰炸,一片狼藉。战后北婆罗洲公司才把行政中心迁至今日的沙巴首府亞庇。
山打根天然资源丰富,渔业和木材业十分发达,吸引不少香港商人前来经商。上世纪70、80年代木材业一度繁盛,山打根有木山之称,高楼林立于群山间,也有小香港的美誉。山打根客家人多,但当地人多讲粤语,他们说去市中心不说“下坡”,而是广东话的“落埠”。
山打根是沙巴州内唯一以广东话为主要方言的城市,对从小就听懂粤语的我来说十分亲切(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看TVB电视剧长大学会粤语的)。朋友带我到当地海鲜餐厅吃饭,餐厅里播放的音乐都是叶蒨文的80、90年代流行的金曲。那是香港,也是山打根的辉煌年代。
由于木业和渔业发达,不少华人因此致富,根据朋友说,当时不少香港无线电视剧明星都曾经受邀来到山打根登台。看到网上一篇文章写道,香港影星冯宝宝也是在山打根的新加坡街出生的。
回到新加坡街上,除了组屋,我也试着找出它和新加坡之间的联系。
沿着小山坡而建设的新加坡街,散落着不少当地历史悠久赫赫有名的宗教场所,包括庙宇和教堂等。
建造于1865年的观音庙是山打根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庙宇之一,过去市区人口密集,因此庙宇香火鼎盛,但城市人口渐渐外移,观音庙就显得较为落寞。
当地朋友说山打根人还没打算忘记它,每逢重要节庆还是会到庙宇祈福上香。二战期间,山打根遭到猛烈的日军轰炸,城市夷为平地,然而观音庙却发毫无损。据说这是观音娘娘保佑,这故事听起来耳熟,不就和新加坡四马路的观音庙颇为相似?
始建于1893年的圣迈克与诸天使教堂(St Michael’s and All Angels Church) 是山打根的地标建筑之一,距离新加坡街不远。
教堂由花岗石垒成,古朴漂亮。它的位置颇为奇特,就位于山上一所教会学校里,教堂建材是当年囚犯由海边搬运到山上,每个石头就重达65公斤。
二战期间,教堂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教堂内所见的漂亮彩绘玻璃,是澳洲著名传统彩绘玻璃艺术家Philip Handel的作品,也值得一看 。
山打根不缺美食,当地人喜欢吃韧性极强的弹弓面,需要细嚼慢咽,吃起来颇为爽口。
有意思的是,山打根人也喜欢肉骨茶,其汤色较黑,也有药材味,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除了猪肉版本,由于当地海产丰富,因此也有大虾、泥猛鱼和鱼片口味的肉骨茶,十分独特。
除了山打根之外,国人更为熟悉的槟城首府乔治市,也有一条历史更为悠久的新加坡街(Jalan Singapura)。
随着乔治市于20世纪初往西扩张,老城以西几条新路都以当时的英属马来亚各州的名字命名,包括当时也是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和马六甲。
和新加坡街相邻的四条小路也是以我国境内的岛屿命名,比如Jalan Brani(布兰尼岛)、Jalan Bukom(毛广岛)、Jalan Tekong(德光岛)和 Jalan Ubin(乌敏岛)。
问了当地朋友,这几条路其实没什么特别,不像新加坡的槟城路(Penang Road),可是一条和乌节路平行的重要街道。
老上海其实也有一条以新加坡命名的道路。百年前的上海曾经被瓜分为各国租界,离繁华的静安寺不远,就有一条星嘉坡路。(Singapore Road)
根据章良我的文章,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07年开辟了一条以星嘉坡命名的马路Singapore Road。1943年,南京民国政府收回上海外国租界,这条东西长1673米的马路遂被改名为余姚路,并一直沿用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