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没有形状?
对不同人而言,家的形状有着不同造型、不同颜色、不同温度、不同故事。住在里面的人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对新加坡人而言,家的形状,离不开一座座高耸密集、看似整齐划一却又拥有独立个性的政府组屋。
两千年前,杜甫在成都草堂写下千古名句“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后世立下治世标准——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两千年后,新加坡政府让“居者有其屋”的理念,以国人都负担得起的政府组屋模式,在新加坡土地上开枝散叶。
新加坡虽在1965年建国,却早在1960年就成立了建屋发展局来解决全岛住屋严重短缺的问题,快速建造许多拥有简易基础设施、符合成本效益的经济住房:第一代政府组屋。
迄今,建屋局已建造了约120万个政府组屋。80%以上的新加坡人都住在组屋内,每10名国人当中,也有9人拥有自己的房子。
新的政府组屋区如今都纳入绿化景观空间,让居民不出远门也能观赏到美丽的风景。建屋局也通过各种提升翻新计划,如家居改进计划(Home Improvement Programme)和“再创我们的家园”(Remaking Our Heartland)计划,改善较为老旧的组屋区。
为庆祝建屋局今年成立60周年,建屋局与新加坡报业控股的Photonico平台9月初联手推出一个名为“家的形状”的摄影比赛,邀请公众通过照片分享家对他们的意义,一起追溯新加坡公共房屋的演变历程。
这个比赛将在本周五(10月16日)午夜11点59分结束,至今已经收到2500多张照片。
一起来看看大家镜头下的家,都有哪些内容与形状?
几何造型
??永光路的“钻石楼”早已远离大家的视线很长时间了,但因为造型独特,一直是摄影发烧友们情有独钟的拍摄场地。疫情期间,为安顿健康的外籍客工,这些原本已经空置的组屋又重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这座组屋的外墙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钥匙孔。钥匙是自己,走进去就打开了通往回家的路。
??仔细看是不是有点像星星?一个在夜晚为你照亮前路的星星。
看完这一组照片,红蚂蚁发现原来我们的组屋虽然形状各异,却从来都不缺温暖。
绚丽外墙
??建于1965年的巴兰路组屋,外墙被漆上红色,蓝色和黄色,酷似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1930年的经典画作《红、蓝、黄构图》。将蒙德里安的艺术灵感应用在政府组屋,可见新加坡的公共住房也可以成为艺术表达的画布,一点都不boring。
??天空看不到彩虹时,原来彩虹就在住家外与大树正在谈心。
??年轻人的精力就好像风一样无处不在,自由自在。
这组照片把家的温暖、家的包容展现的淋漓尽致。
家本来就是充满着各种颜色的,不是吗?
开心时是暖阳色,伤心时是蓝色,生气时是红色。家本来就是一笔笔充满色彩的画。
夕阳西下
??这个龙头滑梯到底见证了多少人的成长?又有多少人的的梦想从这里开始呢?也不知道它看到了谁的未来,满眼都是光明。
??家不需要花哨或宏伟,不需要光鲜亮丽。它很简单,有各种形状和大小。这是一个让你感到温暖的地方;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一个让你知道有人打从心底关心你的地方;一个让爱永远成长的地方。
??夕阳总会落在你的身上,那时的你也是光芒万丈。
蚁粉们看到夕阳的场景,不知道有没有想起妈妈的唠叨、爸爸的问候以及爷爷奶奶等着你回来吃饭的场景呢?这些充满温暖的时刻就是家的缩影呀。
生活气息
??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就静静的等你回家。
??(两张图)友情这东西一见如故容易,难得的是来日方长。每一个老人都有一段寂寞的时光,有了彼此的陪伴,日子似乎不再那么难过。
??每一座组屋的背面,都有一排排正在阳光下和微风中晾干的衣物。谁家刚更换床单?谁家爱干净经常洗衣服,一览无遗。
??你以一声妈妈为报酬,肆无忌惮地向她索要一切;她以一声妈妈为枷锁,毫无保留的付出所有。
??小手一牵,岁岁年年,今年、明年、年年。
这一幕幕生活化的照片有没有让你觉得似曾相识,感同身受?
那是因为,这都是每天都在上演的剧情呀。
越夜越美
??平日的晚上10:40分竟没有多少亮着的灯,那就祝大家晚安好梦。
??最亮的星星是那些为他人利益而发光的。
??夜晚,一个个小“灯塔”发出最温暖的光,召唤着疲惫的身心回家。
??幸福就是天黑有灯、下雨有伞、家就在触手可及的前方。
这组照片有没有让你想起自己考试时的挑灯夜读,上班时的熬夜加班?本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这么晚还在工作和学习,结果往窗外外看去,竟有人和你一样还在为生活努力着。
黑白剪影
??过日子就像喝茶一样,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无聊了就在家楼下坐着看看风景吹吹小风。
??水中倒影的是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吗?
黑白的世界是单调的,但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家更不是。
建屋局说:
“多年来,‘家’早就超越了四面墙,延伸至邻里、组屋区和城镇。通过此次合作,我们尝试藉由新加坡人的眼睛,捕捉组屋‘家’的形状和形式,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看完了这么多充满故事感的图片,有没有蚁粉也想要分享自己与“家”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