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去年底颁发“应对冠病坚韧奖章”,藉此表彰那些在疫情期间直接参与抗疫行动、做出实质贡献的个人与团体。
乍看之下,此举立意良善,但后续的发展,却几乎可用“公关灾难”来形容。卫生部长的最新回应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蚁粉应该还记得,一开始先是有人将该奖章拿到网络上公开售卖撬开潘多拉的魔盒。
接着,陆续有医护人员出面指控,自己明明也在疫情期间有所付出却没有获得奖章(当局共颁发超过11万枚奖章),感觉被当局“遗忘了”。
面对重大争议,新加坡卫生部在12月下旬澄清时特别强调,遴选过程严谨,一切有根有据。
风波原已逐渐平息,但政府昨日(9日)的一则回应似乎又再火上浇油。
卫生部长王乙康针对数名国会议员提出的口头询问作出回应时透露,新加坡公共医疗机构的6万8600名医护人员当中,有大约91%获得了应对冠病坚韧奖章。
换句话说,有9%,或近6200名医护人员没有获得该奖章。
提供数据是在陈述实施,没什么问题,但接下来的那段“上诉说”,就是大问题了。
王乙康说,部分雇主由于疏忽,没将旗下职员名字放上名单提交给当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没有得到奖章的医护人员可以向政府上诉:
“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该奖章却被遗漏的个人,可以写信给卫生部,政府会和他们的雇主审视他们的上诉申请。”
显然,这句话是典型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必须点出的是,“能否上诉”其实是工人党议员林志蔚提出的国会询问。可以合理推断,王乙康特别提到上诉一说,应该也是针对这点作出回应。
但综观舆论反应,不少民众确实被“要上诉才能获得抗疫奖章”这段话冒犯到了。
“人们没有得到应得的表彰也就算了,你现在还要他们上诉申请,这不是在羞辱他们吗?说真的,这算哪门子的表达感激?”
“要上诉才能拿奖章?听起来好像是自己硬要的感觉咧!这不是获得认可的荣誉,而是上诉得来的荣誉?天哪,到底是谁出的馊主意,我宁可不要这种奖章。”
“居然要他们自己上诉?你是认真的吗?”
同理心很重要
从卫生部详列抗疫奖章的遴选标准,到要求没获奖章的医护人员按程序上诉,逻辑上而言没有太大问题,也完美符合外界对新加坡“law by law”的印象。
但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缺乏了同理心,既没有充分考虑医护人员的感受,也没有顾及社会的观感。
试想想,真心自认在疫情期间汲汲营营,努力奉献的医护人员,一开始成为没被表彰的“少数”已够难受了,如今还要“卑微”地主动上诉,情何以堪?
即使成功了,外界又会如何看待这些“失而复得”被表彰的前线人员?
没错,整个遴选过程条件清楚明了,程序和逻辑毫无破绽,这是务实,这是理性。
但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不能只讲效率、只讲程序、只讲逻辑。缺乏同理心,就无法同理民众感受,也无法体会切身利益者的忧虑,容易形成合理合法,却观感不佳的局面。
部长薪水去年没涨也算是一种同理心
政府决定推迟原定去年进行的政治职位薪金检讨工作,就是一个展现同理心,并顾及社会观感的举措。
根据主管公共服务的教育部长陈振声的说法,有鉴于国家还有其他“急迫的问题”,当局才决定推迟薪金检讨工作。
所谓急迫问题,包括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及不确定性,以及中东和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危机等。
虽然没有明说,但大概不难想象,延后检讨部长薪资,或多说少也是意识到本地老百姓去年面临着生活费上涨的严峻问题,若政府还不合时宜地宣布给部长调涨薪水,在政治上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后座力。
毕竟,为担任政治职务者定期检讨薪金虽是行之有年的制度,于法于理尽管都有所依据,但在社会观感上,恐怕就没那么单纯了。
回到政府要求自认应受表彰,却未受表彰的医护人员“上诉”的做法,当局难道就没有比上诉更好的方式,去回应医护人员的委屈吗?
与其“被动”等医护人员上诉,政府“主动”去检视是否有人被遗忘,不是更妥善的做法吗?
一个必须自行上诉争取才有可能得到的奖章,究竟还剩多少价值?
早在疫情前,本地一些医护人员对工作量繁重和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就已颇有怨言,如今又被抗疫奖章略过,形同在伤口上撒盐。
对待已存在相对剥夺感的医护人员,又给他们搞这么一出卑微求奖章的戏码(即使可能是无心之过),难道不是二度伤害吗?
多点同理,多点温度,相信日后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