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有多相信政府?

更新:
2018年08月10日 16:53
人民行动党

信任也包含互信,政府不相信民众,民众反过来也怀疑政府。

重要的事讲三遍。关于信任,新加坡领导人过去一段时间讲了不只三遍。

李显龙总理去年11月在行动党两年一度的党大会上说,经济转型的工作尚未完成,政府需要获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以推行种种政策。财政部长王瑞杰在回答中国《财经》杂志有关从政者应有什么特质时指出,能得到民众信任最为重要。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在牛津剑桥校友会举办的讲座上说,如果新加坡要继续取得成功,领导团队需要赢得人民的信任。

政府反复大谈信任,似乎不是太寻常。通常,越是欠缺才越要讲。难道是因为感觉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在递减吗?

调查报告: 新加坡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四个百分点

如果让数据说话,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确实下降了。根据美国爱德曼公司发布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调查报告(Edelman Trust Barometer),在政府的信任度方面,中国、阿联酋、印度尼西亚、印度、新加坡政府在28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前五。新加坡的排名虽然看起来很不错,但和去年相比,民众对机构(包含政府、媒体、商界、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度其实减少了两个百分点,从60%的“信任”降至58%的“中立”。若单单只看政府的信任度,降幅更多,达四个百分点,从69%下降至65%,但还处在“信任”的类别。

20180202spore govt trust.PNG
(报告图表)

对西方国家来说,信任度的下滑或许不是什么天要塌下来的大事,因为西方现代民主本身就源于“人民的不信任”。但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尊重权威和尊重秩序的传统,再强大的政府都需要民众的信任才能建立和巩固真正的权威。而且,信任是一种政治和社会资本,一旦失去,政府的领导将难以服众,社会也将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情境。

新加坡政府会不会因为西方的一个调查报告而感到焦虑,我们不知道。但从近来一连串的“脱轨”事件来看,政府应该是有所警惕了,所以才三天两头喊“信任”。

从政联公司藏污纳垢到组屋电梯故障   问题多多

从政联公司吉宝岸外与海事公司涉及巴西贿赂案,到组屋区水管爆裂和组屋电梯故障,大大小小问题多多。今天《海峡时报》的最新报道说,吉宝岸外与海事公司至少六名前高层被捕,目前保释在外。调查越挖越深,真相或许很不堪。MRT是晴是雨都出事,员工在维修记录上动手脚就更不用提了,还有新加坡人引以为傲的新加坡航空竟然大失水准,客服政策“急转弯”,把一个好好的品牌做成廉价品牌似的。

20180202KEPPEL.jpg
(资料图)

真不知道是哪里出错了,是从上至下工作态度太散漫?还是从上至下人才凋零?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加坡品牌”的光环正在褪色中,如果相关部门再不醒醒,把螺丝拴紧一些,“第一世界”的水准还能维持多久真不知道。要知道,我们从小听政府讲到大: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靠的是人力资源啊。

那些大小事件虽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直接算到政府头上,但只要能沾上一点边,人们一定骂政府。不知不觉,肯定会形成这么一个印象:政府一直高喊“信任”,但反映在行为上,却是把人民推向“中立”甚至是“不信任”的方向(按照爱德曼信任报告的分类)。

政府不相信民众,民众怀疑政府 

信任也包含互信,政府不相信民众,民众反过来也怀疑政府。

比如说,最新公布的,乐龄健保(ElderShield)检讨委员会建议日后强制国人一到30岁,就必须加入乐龄健保计划,并由政府直接管理。虽然政府苦口婆心说,强制降低投保年龄,可以帮助国人更早获得重度残障的保障,但听在不信任政府的民众耳里,这相当于“被乐龄”,“提早被扣保费”。在公积金的问题上,政府不信任人民能很好打理自己的财务,人民反过来质疑政府为什么一直要“扣”我们的血汗钱,然后人民已经勒紧裤带了,政府还一直放风声说要加税,尽管政策背后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肯定还是会引起民间很大的反弹,根源就在于官民互信不足。   

不再是“一言堂”时代   精英执政应改变思维

对于那些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事件的诠释,民间方面的声音是否能够发出并获得重视,这也是一个影响官民互信的关键因素。随着网络普及,社交媒体入侵每一支手机,威权政治的“一言堂”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网民的嘴巴封不住,有理没理谁都能发言,意图不良的网站也可以散播“假新闻”或“真假参半”的消息迷惑大众。但就因为官民缺乏互信,不少网民是宁愿相信小打小闹的社交媒体和所谓网上“众筹”的智慧,也不相信历史悠久、更具权威的主流媒体,舆论战打不好,施政难度当然增大。

精英执政如果再不改变传统思维,继续认为你最厉害、你最懂,中低层的观点都幼稚肤浅,那只会加深官民之间的不信任,脱离民众越来越远。更糟的是,在经济方面,如果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社会阶层的对立面加剧,那只会给不良政客更多煽风点火的空隙,官方在大选来临之前,即使给出再多的甜头也未必能笼络人心。

施政能力趋弱 官民或陷入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昨天,经济学人智库公布了2017年的“民主指数”,新加坡的得分从2016年的6.38稍降至去年的6.32,被归类为“有瑕疵的民主”。其实,关于新加坡有没有“真民主”的问题,西方媒体早就“说三道四”很久了。但新加坡人很务实,只要政府拿出亮丽的施政成绩单,人人感受到生活素质提升了,就能把外人的嘴给堵住,然后每次选举都能漂亮胜出。相比之下,潜在的“信任赤字”远比“民主瑕疵”的问题更棘手。最怕的是,当政府的施政能力趋弱,无法满足民众的期待,又跳不出旧框框想出应对良策,只一味想着加强对更多领域的管控,那只会导致官民陷入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之中。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