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东西为什么不还? 如切共享雨伞计划宣告失败

更新:
2024年01月23日 20:01
共享雨伞

有借不还,再借就难

最近经常下雨,要是出门忘了带伞,可以到巴士车站或地铁站外免费借伞,用完再归还,是不是很方便?

位于新加坡东部的如切区,在2023年11月推行一项名为“Sharella”的共享雨伞计划,在东海岸、实乞纳南和直落古楼一带设立18个站点,每个站点放置10把雨伞。

没想到推行不到两个月,就传出了计划将在2024年2月终止的消息,原因是:

雨伞的归还率低于预期,一些站点的雨伞甚至无人归还,这样的运作方式无法持续。

共享雨伞
如切共享雨伞计划的18个站点,主要设在巴士车站。(实乞纳南民众俱乐部青年团脸书)

发起这项计划的实乞纳南民众俱乐部青年团,过去两个月已经添补超过1000把雨伞。

有的雨伞是由热心的居民捐赠,有的则是从之前举办的社区活动收集到的。

计划的出发点虽好,但令人遗憾的是,事实就如一名接受《今日报》访问的70岁如切居民所说:

“这种共享计划是在浪费时间,别再做这种傻事。只要是免费的东西,新加坡人肯定会拿,而且拿了就不会还。”

共享雨伞
实乞纳南民众俱乐部青年团的义工几乎每天都得添补新雨伞。(实乞纳南民众俱乐部青年团脸书)

新加坡人的公民意识 七年来都没有进步?

“Sharella”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没错,早在2017年,三巴旺区就曾推出同名的共享雨伞计划,但最终也是以失败收场。

当年的这项计划是由共和理工学院的四名毕业生,在陆路交通管理局指导下完成的毕业作业。

他们在地铁站外的交通灯旁放置雨伞,供有需要的路人免费使用。

不过,每当站点添补一批新雨伞,隔天就会不翼而飞,伞架上只留下空瓶子和破纸皮。幸运的话,可能还有一两把伞骨歪曲的破伞。

共享雨伞
伞都坏了,你还好意思放回去?(联合早报)

有网民认为,一些居民可能住在离共享站较远的地方,并非过了一条马路就能立即归还。

但当局都已经设立10多个站点,还出动义工挨家挨户提醒居民归还雨伞,难道大家就不能“自动”一点吗?

图书馆不是游乐场

这让红蚂蚁想起去年4月设立的文礼社区图书馆,开放不到半年就被迫关闭的事件。

图书馆发起人Hengster Kor花了数月时间,在文礼道第216A座组屋底层筹备这个小小的阅读角落。

岂料,图书馆开放不到几小时,所有书籍就消失一空,还有孩童刻意捣乱。

社区图书馆
原本幽静的阅读角落变得一片狼藉。(Hengster Kor脸书)
社区图书馆
要爬高爬低,请去游乐场。(Hengster Kor脸书)

Hengster Kor当时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深表无奈:

“孩童每天玩闹,弄得书籍散落一地,害我接到不少居民投诉。继续保留这个社区图书馆没有意义。”

这起事件在社媒上曝光后,书籍已陆续归还,但被偷走的书架仍“下落不明”。

新加坡人不值得拥有好东西?

对一般人来说,雨伞和书籍或许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因此不在意用后是否归还。

也有人抱着贪小便宜的心态,刻意把共享资源占为己有,这类自私行为才是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

共享计划未能广泛推行就被迫结束,这对一个发达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

看看日本数年前推出的“iKasa”共享雨伞服务。只要扫描伞上的QR码即可拿走,每天只需支付70日元(约0.65新元)。

这些雨伞不但没被人据为己有,归还率还达到百分之百,想必与日本人从小灌输的公民意识有关。

共享雨伞
日本的iKasa共享雨伞服务,只要扫描伞上的QR码即可拿走,每天只需支付0.65新元。(互联网)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教授郑宝莲建议,应该把共享雨伞的颜色和设计改得更加显眼,既容易辨认,也让人不好意思顺手牵“伞”。

她也指出,推行这类共享计划时,初期或许得采取一些惩戒措施,如同小贩中心对不归还托盘的食客开罚单一样。

新加坡行善运动总干事袁国栋博士则认为:

“社区组织应该加大公共教育的力度,并针对共享计划实行某种程度的管制,例如要求公众在借伞前留下个人资料。”

在红蚂蚁看来,实行管制的做法是否实际,值得商榷。

共享雨伞
在雨伞印上标志和“请归还”的字眼,看你还敢不敢占为己有。(联合早报)

共享资源的本意,就是要鼓励公众发挥公德心,培养自动自发的善心善行。除了自己方便,也为别人行方便,不求任何回报。

要求公众借伞前留下个人资料,反而可能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弹,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使用了一分资源,也要记得贡献一分,否则共享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