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事即将迈入一周年,尽管遭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制裁,但俄罗斯官方近来公布的几项数据都反映,其经济损失似乎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去年12月,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曾说,俄国截至202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滑2.7%,情况比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估的3.4%更乐观。
俄国家杜马议长沃洛金上月初则透露,在战争爆发前设在俄罗斯的外籍公司中,约76%依然留守国内。
沃洛金说:
“这(些企业留在俄罗斯的决定)有着重大意义——他们看好俄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对商业环境感到满意。”
这些是俄国官员讲的,可靠度或许会令人质疑,但瑞士研究的一项统计却显示,当俄罗斯正式向乌克兰宣战时,以欧盟和G7国家为基地的1404个大企业,共有2405家子公司在俄罗斯仍活跃。
到了去年11月底,当中只有120家企业,或相等于8.5%,在俄罗斯的至少一家子公司已撤资。
同一项研究也揭露,自从俄乌战事发生以来,少于18%设于俄罗斯的美国子公司全面撤资。
选择留在俄罗斯的企业,不乏有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它们之所以还留在俄国市场,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
俄政府加强管制 时间越久越难撤离
去年5月,快餐店品牌麦当劳毅然退出俄罗斯,旗下在当地的847家分店全数停业。
麦当劳当时宣称,将把所有分店卖给俄罗斯的买家,但会保留商标。
尔后,麦当劳在俄国的产业被卖给一个西伯利亚的企业,更名为“Vkusno i tochka”,但所售卖的餐饮服务保持不变,价格据悉也没有太大的波动。
除了麦当劳,其他品牌也以相同的方式“浴火重生”。
去年8月,俄国本土品牌Stars Coffee正式取代星巴克的130家分店;冰淇淋专卖店芭斯罗缤(Baskin-Robbins)则摇身一变成了“BR and Ice”。
然而,国际品牌要成功出售在俄罗斯的产业,已不如以往那么单纯。
全球风险管控顾问公司化险集团发言人告诉《彭博社》,俄罗斯政府已强行限制企业的买卖交易,要求国际品牌必须提供50%折扣。
其中一个付出惨痛代价的品牌,就是加拿大矿业公司Kinross。该公司被俄罗斯监管机构逼迫,以半价将相当有利可图的产业卖给一名俄罗斯买家。
化险集团发言人因此直言:“你越迟撤离(俄罗斯),程序将会更艰难。”
不愿公司被国营化或落入俄商家手中
也有一些国际品牌担心,在俄罗斯的产业会被当地政府收购。
啤酒制造商嘉士伯(Carlsberg)上周透露,若怀疑某企业的价值被刻意剥削,俄罗斯有关当局或将把企业国营化,以确保劳动力保持在战争前的水平。
或因如此,去年3月(即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不久后)曾表示会出售俄罗斯业务的嘉士伯,迟迟未这么做。
有媒体报道,集团预计今年年中前会签署剥离协议。
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Unilever)则选择留在俄罗斯。其首席执行官乔安路(Alan Jope)说,他必须为俄罗斯的3000名员工负责,更不希望看到当地的四家生产基地,落入亲俄财阀甚至俄罗斯政府的手中。但联合利华不会将俄罗斯赚到的利润带出俄国。
高露洁(Colgate)、宝洁(Procter & Gamble)及欧莱雅等品牌也和联合利华一样,以提供“必需品”为由决定留守俄罗斯,却也陷入两难局面。
他们一方面要保住当地员工的饭碗,也希望能在当地市场保有一席之地,却又不能看似向俄罗斯官方妥协。
一个折中办法就是,虽然还在俄罗斯经营品牌,但慢慢缩减规模。
宝洁已宣布将决策权授予当地员工。随着俄罗斯销售额减少,宝洁在当地的员工人数也从去年3月底的2500人减至去年底的1800人。
在俄罗斯仍有2500名员工的欧莱雅则以关闭实体门店的方式来减少供应,但仍向俄国民众售卖护肤品。
留在俄罗斯的风险:支援“战时经济”?
《彭博社》报道,一些售卖食品或个人护理品的企业,若继续留在俄罗斯,可能会无意间被卷入支援俄乌战事,尤其是当俄罗斯转换为“战时经济”的情况下。
去年12月,网上爆出俄军手握法国即食蔬菜品牌Bonduelle的照片,就引发争议。
Bonduelle立即出面“救火”,否认公司向俄军提供罐头食品的说法。
此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隅却也是一种警示,那些仍留在俄罗斯的西方企业,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