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亚太区域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和香港常被认为有着瑜亮情结。
吸引外资进驻,抢夺顶尖人才,是维持金融中心地位的不二法门。
新加坡近年来各种征才计划无须赘言。
随着疫情趋缓,我国政府更是“抢人不手软”,持续以吸引海外人才作为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明年1月将生效的顶级专才准证(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
但香港近年来却因政治和防疫因素,面临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失。如今,当地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设法在“抢夺人才”这一块迎头赶上。
根据《南华早报》等港媒报道,香港特首李家超可能在明天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宣布其中一项针对外国人才的重大变革:
人来就好,工作慢慢找。
据悉在该计划下,毕业自全球顶尖大学的外地人士(包括中国大陆及海外国家)可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先取得18月的签证,留在香港找工作。
这项计划和英国今年5月宣布的“高潜力人才签证”(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 Route)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变的精神就是:
人先过来,工作慢慢找。
在英国相关计划下,毕业自全球顶尖50大高等学府的外国人士可获得长达24个月的签证。
专家认为,香港这项仿效英国的顶尖大学人才计划有望从新加坡、中国大陆、韩国、日本甚至美国等地吸纳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李兆波认为,一旦计划成形,香港将可吸引来自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有志于汲取中国工作经验及学习中文的青年才俊。
其中,他特别提到上述国家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及泰晤士全球大学排行榜皆名列前茅的几所大学,包括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及韩国的首尔大学。
人力机构环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李汉祥则建议,港府应考虑进一步把计划中的大学名单扩大至全球100大。
他也说,来自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的人才将比欧美人才更具优势,因为前者更熟悉香港市场。相反的,来自欧美国家的人才在进行市场行销方面的工作时,可能须要更多时间适应。
香港过去的“吸才计划”效果不彰
事实上,香港已有多项行之有年的征才计划,但碍于门槛较高,近年来效果并不甚理想,申请人数呈现下滑趋势。
据《香港01》报道,香港数项人才入境计划的申请数字从2020年起就陷入萎缩。
例如,针对非中国大陆人才和专业人士的一般就业政策,2019年有多达4万1289人获批签证,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却只剩下5701人。
唯有2020年配额调升的“优才计划”呈上升趋势,去年共有2004人获批,今年首半年则为1147人,主要遍及金融和资讯科技产业。
但《香港01》也分析,“优才计划”有近九成获批人士来自中国大陆,海外申请人屈指可数,因此欠缺多元背景。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香港还面临一定程度的人口外移危机。
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2022年年中人口数字显示,香港人口截至年中共有729万1600人,较去年同期少了12万1500人,跌幅达1.6%。
除了部分港人迁往海外,离开香港的外国员工亦为数不少,流失的人才尤以金融、医疗和教育行业居多。
据分析,外国人才的原因包括难以忍受严格的防疫安排,有者则无法接受反修例风波后的政治环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外国人士认为,香港高昂的房价和租金是他们打退堂鼓的主因。
因此,有意见认为,香港的顶尖大学人才计划也应针对房价、租金和生活费等问题对症下药。
一些香港立法会议员就建议,港府应该进一步为相关签证获批者提供生活津贴或住宿。
部分议员也认为,与其只看大学的世界排名,香港的顶尖大学人才计划应该给予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的学府一些“特殊待遇”。
若参考英国“高潜力人才签证”纳入的最新37所大学名单,被列入的大学包括了新加坡的国大和南大;美国有20所大学入列;中国大陆、香港、日本和瑞士各有两所大学入榜;澳洲、德国、瑞典和法国则各有一所大学上榜。
但一些分析指出,香港版本的顶尖大学人才计划不该过度陷入世界前50大的迷思。
香港建制派政党民建联的两名议员林琳和陈勇表示,东南亚国家拥有不少华裔人口,他们对香港文化较有归属感,同时也谙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因此新计划应着重考虑他们,后者更提议,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大学也应纳入计划中*。
(*编按:在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马国和印度尼西亚排名最高的大学——马来亚大学和加查马达大学分列第65名及254名,未入50大)
重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争取顶尖人才回流,无疑是今年7月走马上任的李家超面对的最大挑战。
在他明日(19日)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顶尖大学计划是否如预期落实,究竟会以何种方式落实,势将左右香港未来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社会分歧日渐激化的香港社会,顶尖大学计划的细节是否会引发港人的不满乃至排外情绪,也值得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