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还未盛行的年代,一纸履历、应聘者的面试表现、向同行打听应征者风评,基本上就是各家公司人事部门筛选新员工的主要方式。
但随着网络时代来临,人人几乎都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号,雇主若想更进一步了解潜在员工,如今多了一个门路——审查社交媒体。
根据国际人力机构专业人才快速就业公司(Express Employment Professionals)在2020年展开的调查,有多达70%的美国雇主认为他们的有必要在征聘过程中,审查潜在员工的社媒。
有超过一半(55%)审查社交媒体的雇主也因为在审查过程中的发现,而拒绝了应征者。
这些数据显示,审查应征者的社交媒体作为其中一道把关,如今已越来越普遍。
雇主所给予的理据,不外乎是希望透过审查社媒,找出可能的危险信号,例如该名潜在员工是否具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暴力、犯罪、沉迷色情事物等倾向。
听起来无可厚非,但问题也随之衍生:
这么做,是否合理?
针对审查应征者社媒合理性的争议,基本上可分为三点:
- 跨过公私分明的界限;
- 社媒透露的某些资讯可能导致偏见;
- 无法透过审查社媒活动,衡量个人的工作能力。
用公私分明的角度来看,应征者在社媒的行为属于个人生活范畴,招聘者跨过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界限,审查应征者的是否属于越界是其中一大争议。
除此之外,一些社媒上可能透露的信息,包括个人的婚姻状态、政治观点、宗教信仰、性倾向,甚至怀孕与否等,本来就不可作为是否录取的考量因素。
但透过审查社媒,雇主也可以借此获取这些不能透过面试中得到的答案。
美国《应用心理学期刊》2020年的一项研究也显示,雇主或人事部门人员无法通过应征者的社媒活动,准确预测出其工作能力。
两派意见
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旗下的媒体LinkedIn News Asia上周二(27日)就针对这项议题发起了投票,短短几天获得了不少回响。
参与投票的近7500人当中,有33%认为合理,51%认为不合理,另外16%表示要视情况而定。
参与讨论者主要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敢写就不要怕人看”,另一派则是“我敢写不代表你应该看”。
“敢写就不要怕人看”一派主要认为,既然社交媒体是公开,那应征者就没有理由制止他人,包括潜在雇主查看自己的社交媒体。
同时,这一派也认为,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能展现出其人格,雇主可以借此评量其工作态度和待人处事的方式。
一名赞成雇主审查社媒的领英用户表示,这么做可以补足一些雇主难以单从面试中取得的信息:
“例如,(员工的)道德价值观、财务状况、对人生的追求等……”
“我敢写但不代表你该看”一派则反驳说,雇主审查应征者的社媒已属侵犯隐私,同时社交媒体上的内容也可能被断章取义,继而形成偏见。
下面这位反对雇主审查社交媒体的用户则指出,查询应征者的社媒无异于侵入其私领域,雇主的录取决定可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个人社媒上的一些图片或留言,一旦被断章取义,就有可能彻底摧毁应征者被录取的机会。”
还有人认为,社媒只有在设为私密账号的时候,才完全属于个人空间。否则,社媒就是公共空间,一个人在现实中如何呈现自己,也将代表着他在工作上会展现出什么样的风貌。
追根究底,在这个万事皆可上线的年代,隐私不再理所当然,要求雇主放着唾手可得的社媒资讯不看,似乎也有点“强人所难”。
在社会尚无法就这样的新趋势取得共识前,或许按照以上这位网民的脉络,雇主和应征者可先作出一个折衷方案:
“我不管你想不想看,但我会设法不让你看。”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将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设定为私密账号,意即只有社媒上的好友才能看见自己的贴文、照片、限时动态等内容。
这样一来就可避免潜在雇主因个人社媒的信息而产生偏见,也能在公与私之间画下比较明确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