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翅在民间简称为鱼翅,是华人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
鱼翅本身无味,需要上佳的高汤来衬托。说到鱼翅的功用,除了有些蛋白质之外,几乎没什么特别的营养,据说吃个鸡蛋所吸收的营养都比它多。
它之所以价值千金,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才成了有钱人的奢侈象征。
不得不提的是,新加坡曾是继香港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鱼翅贸易地,也是人均鱼翅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关于新加坡鱼翅的进口数据,目前市面上所公布的最新数据只能回溯到2021年。据新加坡食品局,2021年我国进口了2700吨鱼翅,出口了2400吨。
采集鱼翅一般要从活鲨鱼身上切下不同部位的鱼鳍。渔民一般为了节省船上的空间会只保留鱼鳍,然后将垂死的鲨鱼丢进海里,极其残忍。因而采集鱼翅不存在可持续来源,停止消费是当今唯一的解决方法。
不过,在新加坡买卖鱼翅仍是合法,但要进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的鱼翅,得先申请许可证。
随着新加坡人对保护鲨鱼的意识提高,如今食用鱼翅的人已大有减少。婚宴上几乎看不到鱼翅的踪影,绝大多数的餐馆也下架了这道昂贵的鱼翅,转而提供仿鱼翅汤之类的菜肴。
如今只有少数新加坡人会在农历新年和庆祝寿宴时,选择到一些传统的高档中餐酒楼吃鱼翅。
鱼翅品种乱乱贴标签?
不过,吃过鱼翅的你,知道自己是吃哪种鲨鱼的鱼鳍吗?
一般人都不会追根究底,而且问了可能也是白问。
因为整个海产品供应链会发生很多贴错标签和产品”偷龙转凤”的问题,这些鲨鱼捕捞活动大多发生在遥远的海上或资源有限的国家,任何条例规定都很容易遭到藐视或忽视,因此很容易给鱼翅乱乱贴上品种的错误标签。
鱼翅一般在“海味干货”类别等通用术语下进口,不会具体说明品种。而且,鱼翅一旦被切下再加工,几乎是不可能靠肉眼来识别它的种类。
在一箱、一袋、甚至是一船的鱼翅里,它们很可能来自于数百种种类的鲨鱼,因为通常都是从世界各地的货源汇集在一起,才大批出口。
耶鲁—国大学院最近做了一项研究,就印证了“此鱼翅非彼鱼翅”、一袋鱼翅里竟然有好几种不同品种的鲨鱼。
这项研究在去年1月进行,该学院的研究人员,到新加坡25家海鲜餐馆和海味店,让店主随意地从装有鱼翅的容器中挑选至少20只鱼鳍,共收集了505份鱼翅样本进行DNA检测。
研究发现,仅有378份成功追溯出它们的品种。这里头有27种不同鲨鱼的鱼翅,其中三种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四种被列为濒危物种,10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在该研究中,识别出的鱼翅品种,来源最多的前五种有尖吻斜锯牙鲨、翅鲨、丝鲨、红肉丫髻鲛以及锤头双髻鲨。
其中尖吻斜锯牙鲨、翅鲨、以及锤头双髻鲨是易危物种,丝鲨和红肉丫髻鲛则是极度濒危物种。
知道鱼翅的品种,不仅是保护濒危物种,也可以保护自己的健康,因为有一些鲨鱼的汞含量过高,吃过多会对人体有害。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的统计数据,全球有约1000个鲨鱼和鳍刺类鱼品种,其中逾30种列在这份公约的附录二中。而翅鲨、红肉丫髻鲛以及锤头双髻鲨则被列入附录二中。
根据CITES定义,它们现在不一定是面临灭绝的物种,除非贸易受严格控制,否则就可能面临灭绝。
而新加坡在1986年就加入了“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作为签署国,新加坡有义务对有关商业贸易加以管控,防止过度消费导致其灭绝。
新加坡有义务管控濒危鲨鱼翅的贸易
然而,这项任务是具有挑战性的。
关税局检验人员一般须收集每批货物的样本进行DNA检测,再与各鱼翅品种的照片及资料比对,这个确认品种的工作可耗时长达一周。
所幸有了AI技术,才摆脱了这个窘境。关税局去年开始启用手机应用Fin Finder,查验进口到新加坡的鱼翅。
检查人员只须拍下鱼翅的照片,Fin Finder可在几秒钟内,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与数据库内的超过1万5000张鲨鱼翅和鳍刺类鱼翅照片比对,查找到样本来自何种鱼类。
这可大大提高检测非法鱼翅贸易的效率,有助于执法当局打击非法贸易。
然而,技术还是有它的局限,否则就不会有“濒临品种鱼翅”流入新加坡。想要大幅减少充斥暴利与残酷的鱼翅贸易,停止购买、出售以及食用鱼翅,才会真正遏止。
一些禁止捕鲨的法律已经获得通过,不过对公海上的捕猎行为目前约束甚少。
美国早已通过了全面禁止捕杀鲨鱼的法案,但仅能限制在美国注册的渔船和美国领海上的行为,鲨鱼必须整只进口而不能仅进口鱼翅部分。
2022年12月起,美国人购买、出售、运输甚至拥有外国捕获的鱼翅,将被视为非法行为。然而,法律仍然允许人们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合法获得的鱼翅,前提是他们有执照或许可证。
新加坡会否有一天也效仿美国,在本地禁止买卖鱼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