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招牌“吉祥物”鱼尾狮,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英国、泰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都能找到。
至于新加坡,全世界应该只有一个吧?
那你就错了!远在世界的另一端,曾有另一个“新加坡”,而且英文拼音同样是“Singapore”。
要不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上周在新加坡美国商会50周年庆祝活动上提到,红蚂蚁还真没听说过。
“一些人可能知道,美国密歇根州有座‘鬼城’,叫新加坡。这是真的,不是我瞎编的。”
曾在密歇根求学的黄循财说,密歇根的“新加坡镇”始建于1830年代,相信是命名自“当时一个繁荣的远东贸易港口”。
原来,当时的美国人听说莱佛士于1819年在亚洲开埠了一个名叫“新加坡”的港口,决定把他的成功经验“移植”到美国。
不过,黄循财笑说,在那个年代,消息相对闭塞,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花了11年才传到美国,也太慢了吧?)
新加坡镇就坐落在密歇根湖边,一个叫绍加达克(Saugatauk)的小镇北边:
纽约地产商维尔德(Oshea Wilder)看中了这块土地,打算把它发展为港口重镇,与当时最繁荣的芝加哥(Chicago)和密尔沃基(Milwaukee)抗衡。
由于可轻易获取大量的白松木,新加坡镇一跃成为木材和造船业的贸易枢纽,持续风光了50年。
密歇根的第一艘蒸汽船,就是于1838年在新加坡镇的船厂制造的。
在全盛时期,新加坡镇拥有23座建筑、三座锯木厂、两家旅馆、几家杂货店和一家著名的“野猫”银行。
为什么会叫“野猫”银行?
原来是因为银行在偏远地区经营,犹如林中的野猫,很难找到。
时至今日,还有美国人在买卖这家银行当时发行的钞票,当作古董收藏呢!
好景不长,1871年接连发生了几场大火。其他城镇为了重建被烧毁的建筑,在新加坡镇周围砍伐了大量树木,使新加坡镇失去了自然的防护墙。
木材业也随之凋零,导致厂家纷纷迁离。
少了天然屏障,新加坡镇在之后的四年里,被密歇根湖边的沙丘吞噬。镇上居民也先后撤离,新加坡镇从此沦为一座无人问津的“鬼城”,消失在美国的历史长河里。
如今只剩下耸立在绍加达克议事厅前的一块告示牌,诉说着新加坡镇的风光史:
“在卡拉马祖河口附近的沙层底下,埋着密歇根州最著名的‘鬼城’之一——新加坡。
纽约的房地产投机商在1830年代建立了它,希望它能成为内湖港,跟芝加哥与密尔沃基分庭抗礼。
其实,新加坡直到1870年代,还是个繁忙的伐木基地,当时拥有三座锯木厂、两家旅馆、几家杂货店和一家著名的‘野猫’银行。它比南方毗邻、俗称‘平民窟’的绍加达克更加繁荣。
当它的木材被伐光,锯木厂也关闭了,这曾经显赫一时的湖畔小镇便式微了,多数居民都搬到绍加达克。渐渐的,密歇根湖水带来的泥沙,把新加坡给掩埋了。”
黄循财借着密歇根新加坡镇“先兴后衰”的故事,阐述了新加坡维持其核心价值和影响力的重要。
“密歇根州的‘新加坡’并没有存在很久,东南亚的新加坡倒是存在了好一段时间。我们已经独立了将近60年,我们立志将继续存在很久很久。”
他补充说,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型经济体,如今已成为值得信赖的国际贸易和商业中心,并在过去数十年不断加强与美国的伙伴关系。
新加坡是美国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外来投资方,单在新加坡就有5700多家美国企业。
南非也有个“新加坡村”?
红蚂蚁上网咬了咬发现,远在9000多公里以外的南非,竟然也有个“新加坡”!
不过,比起密歇根的新加坡镇,关于南非林波波省(Limpopo)“新加坡村”的信息少之又少。
这个村落的土地面积有多大,住着多少人,都不得而知。
但从网上仅有的几张照片看来,“新加坡村”似乎坐落在一片旷野中,连个房子都没有。
每次看到以新加坡命名的东西,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红蚂蚁心里都会有股莫名的触动。
蚁粉们是不是也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