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医药保费飙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
保险业者用越来越多人到私立医院接受治疗,且私人医院的的医疗费用越来越贵为由,明年的医疗保险保费预计将上涨40%至70%。
这引起四面八方的抨击,首当其冲的国家银行赶紧表示保险公司是在未经批准下擅作决定。
马国国行还披露,一些私人医院医药费参差不齐和不透明,尤其是使用保险“付款保证书”(guarantee letter)的患者医药费比先付后索赔(pay-and-claim)高出3至4倍!
于是乎,私人医院的收费被推上风口浪尖,进而还出现了保者为“享受”高档服务,舍弃“价廉物美”的政府医院,选择去收费高出许多的私人医院是在“自作自受”的论点。甚至还有评论者举例从私人医院的停车场到病房甚至厕所的装潢,其实都是病人在买单。
我个人非常同意,在能力许可下追求更好的服务无可厚非,如果无法负担那就只好舍弃所谓的高档享受,接受基本的服务水平。只不过,医院关乎生死,并非只是感官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到私人医院求医,马国政府医院的素质肯定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差点儿气到血压飙升
我那住在马国的老母亲不久前摔倒入院,医生说出现脑震荡且脑中积血,不过情况并非太严重,加上考虑病人年迈,必须住院观察几天看看脑部是否仍继续出血。
医生说,如果没有继续出血就无需动刀,也可出院休养,让积血慢慢消散就好。
因为是政府医院,从住院到出院后回去复诊需要长时间等待。光是复诊就得花上一天的时间,因为要排队拿号码,让“小医生”看完后再等“大医生”审批,接着再等待拿号码取药,当然拿药也得等,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在我们预料之外的是,由于每次负责的医生都不同,病人就需要重复说明病况。
初期甚至还出现上一周的医生说情况大好,不用担心;这一周换了医生又变成跌倒后的血块没缩小,情况不太妙要继续严密观察的说法。
我们全家也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政府医院负荷大且价廉的理由,来“合理化”这些困扰。
为求慎重,医生每次问清楚病况无可厚非,但针对政府诊所开给老妈的抗凝剂(blood thinner)又出现不同说法。最后,政府医院的医生只能给我们一封手写信拿去诊所要求医生解释原因,并以书面回复后,再拿回去给他们过目。
诊所和医院距离至少一小时车程。当家人询问是否可以通过电邮或电话直接沟通时,医生说不行。
好吧,为了老妈的健康,就驱车去求个书面回复吧,至少不是被建议用飞鸽传信。
去到诊所,那里的医生反问老妈为何吃抗凝剂,记得当时医生说的原因吗?
那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脑震荡的老妈怎么可能记得住?于是问诊所,当时没有留下记录吗?答案是没有。诊所医生还告诉我们,既然医院的医生说不用吃,那就不用吃吧。
轻描淡写的程度,让我们全家以为老妈15年来吃的是糖果,不是药丸。
那种态度仿佛在说:反正吃了就吃了,没什么大不了。
没想到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恐怖的还在后头。
医生用旧的CT扫描诊断要开刀
老妈摔倒后超过三个月,在几乎已完全康复原以为是最后一次复诊时,没想到医生找不到最新的CT扫描,竟然用老妈摔倒入院的最初扫描镜片来判断说:她脑积血要立刻动手术,钻个洞放血!
我们问医生,不如再做个CT扫描看看最新情况?毕竟从入院到不翼而飞的最新扫描结果之间,还进行了几次扫描,每次复诊都说没问题的啊。
大医生权威地表示不必,他的判断就是要立刻动手术,还说如果决定不动手术就要签切结书,证明是家人不愿动手术。
用最初入院时的扫描来判断,这是什么神逻辑?
该相信医生的权威直接让他动刀吗?脑袋坏了才会相信他吧。
虽然老妈康复情况看起来很好,但被所谓的大医生这么一说,为求心安,也只能到私人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诊治。
结果就是:
脑积血不严重,康复情况理想,无需动刀,甚至不必再去复诊。只要平日注意有没有头晕之类的情况就好。
谁敢用生命赌一把?
近年来,马国的政府机构和医院的职员态度确实比过去友善许多,也较少看到职员凶神恶煞地骂人的情况,硬体设备也肉眼可见地在提升。
只是关乎生死的医院,医疗水平和医生的专业才是重点。当你为家人的病况担惊受怕时,还要碰上这样无谓的“困扰”,就算医药费全免也不会有人要用生命赌一把吧?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单一事件,纯属运气不好;或者说私人医院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困扰”,这都没错,但马国政府医院不时会出现医疗疏失,倒也是事实。
马国当局在探讨保费飙涨的解决方案时,或许更应该重视公家的医疗水平。马国政客经常建议严查私人医院收费标准,也在喊马国政府向新加坡的全民健保学习看齐。
不过关键在于,马国的政府医院必须要大大提升素质才行,否则一直强调政府医院“价廉物美”也是枉然。
信心不足的老百姓最终也只能被逼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去私人医院看诊,这样至少不会病情加重,也不至于被“活活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