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约有1500个儿童游乐场,几乎每个组屋区都有一个,可说是社区内的重要元素。
没有两个游乐场是相同的,无论是设计或设施,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大巴窑6巷的“龙头游乐场”了。
这个建于1979年的游乐场,不仅为新加坡文创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还曾获美国网站评选为全球最有趣的15个游乐场之一!
红蚂蚁住家附近的“西瓜游乐场”也不遑多让。
这个坐落在淡滨尼中央公园的游乐场也有35年的历史了,承载着许多淡滨尼居民的美好回忆。
游乐场设计师黎桂华(69岁)日前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还说,“西瓜游乐场”是她事业的“巅峰之作”呢!
以热带水果为设计主题 原来与淡滨尼历史有关
上世纪70年代的组屋区游乐场,只有最基本的秋千、滑梯和跷跷板,一般建在沙地或草地上。
直到1980年代,建屋发展局才开始推出造型较有趣的游乐场,例如以龙、大象和鸽子等动物,或西瓜、山竹和茄子等蔬果为主题。
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的黎桂华,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建屋局担任游乐场设计师。
黎桂华忆述,当时接到淡滨尼游乐场这个“设计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和灵感。
当她发现淡滨尼以前是一大片果园,便决定以水果为主题,向这个社区的历史致敬。
“选择热带水果,也是因为它简单又好玩,容易让新加坡儿童产生共鸣。”
黎桂华形容,西瓜有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几何形状和对称感”,不论是切成楔形、半片或四分之一片。
于是,她将这种对称感融入游乐场梯级和滑梯的设计。
“西瓜”的两旁也布满泪滴形状的“西瓜籽”,让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时,可以从“西瓜”里面向外望,或从外面向内望。
有趣的是,“西瓜”的中间还被“咬了一口”,形成一个小隧道,让小朋友可以来回跑动。
游乐场刻意倾斜的角度,也让人产生沉入地面的错觉,仿佛它真的就是一片被小孩子随手扔在地上的西瓜。
黎桂华说,单是敲定设计就花了三到四个月,建造过程则耗时六个月。
材料方面,黎桂华选用了手掌般大小的马赛克(mosaic)瓷砖,因为它更容易操作,可用来填补设计中的小细节。
这类马赛克砖在1980年代也很流行,方便设计团队采购多种颜色。
“西瓜”的上方,则选用较大块的玻璃砖,让家长在地面上也能掌握孩子的行踪。
“最重要的是让家长安心,知道孩子在上面很安全。”
不料,这个“西瓜游乐场”却曾因安全问题,在2022年登上新闻头条。
一名男童不知如何攀爬到“西瓜”的外墙上,却卡在顶端动弹不得,幸好有数名家长伸出竹竿施救才成功脱困。
红蚂蚁小时候可没想过要这样“攀岩”。
放学后,就坐上用橡胶轮胎制成的西瓜秋千,荡着荡着,幻想自己是乘风飞翔的超人。
一不小心“飞”得太高,就会摔个狗吃屎,满嘴都是沙。
只可惜,沙地如今已铺上塑料软垫,秋千也已被凳子取代。
躲在“山竹”里避雨 与玩伴高歌一曲
离西瓜游乐场不远处,还有个山竹游乐场,出自黎桂华的同事之手。
红蚂蚁的童年玩伴开玩笑说,配上背景的棕榈树,这两颗“山竹”看起来反而更像椰子!
玩到一半,下起倾盆大雨,只能躲在“山竹”里避雨。
在那狭小的空间里,不用麦克风就有自然回音,适合高歌一曲。
也正因为空间够狭小隐秘,经常可以看到热恋中的小情侣在“山竹”里促膝谈心、卿卿我我。
有的还会拿出粉笔,在墙上涂鸦“爱的誓言”。(分手后记得回来擦掉哦,要是给下一任恋人看到就尴尬了……)
红蚂蚁一直很好奇,既然有了“果中之后”山竹,怎能少了“果中之王”榴梿?
难道是因为榴梿的外壳带有尖刺,很难设计?
或许可以参考一下造型相似,却在2010年被拆除的黄梨游乐场?
如今,新一代游乐场的材料都从国外进口,属于组合式,成本也较低,但主题和造型却不像旧时游乐场那么独特。
其实,游乐场的设计也无须太复杂,只要能提供儿童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就足够了。
如黎桂华所说,设计游乐场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用小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
“成年人的世界限制了想象,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习像小孩子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