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一家伦敦投资移民咨询公司Henley and Partners曾分析指出,今年预计会有超过500名中国高净值人士迁移至新加坡,带来的财富估计至少有24亿美元(约34亿新元)。
话音刚落,就有来自另一家房地产机构的统计数据,从侧面证实了这个说法。
根据橙易产业(OrangeTee & Tie)最新公布的产业报告,来自中国的买家(包括本地永久居民和非居民)单在今年首八个月,就在新加坡购买了932套私人公寓单位。
这932套私人公寓,占了今年总交易量的6.7%。
中国买家今年购买本地私人公寓的数量,不仅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同时也是中国买家自2016年,连续六年雄踞本地外国买家榜首。
根据报告,中国买家今年首八个月所购买私人公寓之数量,比排名第二的马来西亚买家多了将近一倍。
紧接在中国和马国这两大买家之后的,分别为印度、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买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买家不单“买得多”,“还买得贵”。
在价值500万新元以上的豪华公寓当中,中国买家就购买了81套,占整体销量的19.2%,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国(34套)。
中国买家为何花钱不手软?
首先,新加坡原本就有各种吸引高净值人士的诱因。
我国政策具有一致性、社会稳定、法治系统完善,也对外国人置产给予不少优惠待遇,在本地安置财产能获得基本保障,自然是有钱人转移财产的首选避风港之一。
新加坡金管局数据就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本地共有约700个家族办公室,较2020年底的400个提升不少。
新加坡华族人口众多,仍保留一定程度的华人文化底蕴,则是另一个卖点。
据《联合早报》报道,今年首四个月在我国新设立的家族理财办公室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家办占了44%。
同时,疫后时代,新加坡松绑各项防疫规定,积极开放与世界接轨,经商与生活便利性几乎与疫情前无二致,和中国的清零氛围截然不同。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则面临房地产危机,清零政策导致经济陷入停滞,近年来北京当局也多次出台政策,打压特定产业和人士。
此外,过去颇受高净值人士欢迎的香港局势近年来也愈发不稳,这些因素都促使更多富人试图移出中国大陆和香港。
另一方面,正当全球货币因美国加息循环,节节败退之际,新元贬值幅度相对较小。
新元币值维持稳定,吸引了更多富人将资产移入本地。
金管局预计会在本月宣布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新元有可能持续走强。
“会买的,还是会买”
我国政府去年12月将外国买家的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从20%提高到30%,上个月也推出新一轮房市降温措施。
不过专家普遍认为,这些降温政策对于坐拥丰厚现金或资本的高净值人士形同“隔靴搔痒”。
即使祭出房地产降温措施,一些买家仍然认为本地豪宅相较其他城市便宜,也不介意多付那10%的印花税。
换句话说,对这些有钱人而言,“会买的,终究还是会买”。
橙易产业报告统计的数据,印证了这样的观点。
根据市区重建局Realis网站,不含永久居民在内的外籍人士,今年首八个月共购买了144个价格在500万元或以上的非有地私宅,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多出182.4%和5.9%。
橙易产业研究与咨询部总监孙燕清也认为,当局不久前宣布招揽高薪外国人的“顶级专才准证”计划,有望进一步推动本地高档私宅市场发展。
须慎防排外情绪出现
诚然,外国人狂买本地私宅对业界而言是好消息,也塑造了一种本地经济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与此同时,随着“百万新元组屋”频频见报,国人开始对本地住房是否仍处于可负担水平感到担忧。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日前甚至得亲上火线,罗列各项数据,向大家保证,“组屋价格依然可负担”。
在外国人越来越热衷来本地置产之际,如何在政策和政治姿态上保持平衡,确保本地人不会出现资源被分薄的相对剥夺感,也将是新加坡未来成为外国高净值人士“宝地”所必须迎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