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推出各项就业鼓励配套和援助措施下,本地求职者的前景依旧不明朗。
据《新报》报道,全国就业理事会在今年8月底通过“新心相连”就业与技能配套所创造11万7500个就业、培训与实习机会中,本地求职者仅成功填补了3万3100个职位,占整体28.17%。
更让红蚂蚁“捏了一把冷汗”的是:
提供给专业人士、经理、行政人员与技师(PMET)的4万3750份职缺中,本地人只占15.2%,或6650个全职职位。
大量职缺待填补的冠病后时代,为什么仍有大部分本地人无法成功入职?
一些专家指出,主要的原因可能出现在职位匹配度上。
招聘过程中,劳资双方除了彼此“看对眼”外,也要视求职者是否符合技能需求,不少本地求职者缺乏上述专业领域的相关技能。求职者与潜在雇主之间存在不同的职业期望(薪金、福利、工作要求等)也可能导致职位无法顺利配对。
原因①:本地求职者缺乏相关技能
人力资源公司仁立国际(PeopleWorldwide Consulting)执行董事梁昌国表示,大部分本地员工在科技行业等专业领域里缺乏相关技能。
不少刚被辞退的员工或新求职者无法立即进入科技行业,因为“这种技能不可能从上一份工作携带过来”,所以他们“不太可能马上投入工作,并立即高效和多产”。
梁昌国说: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IT)职位有更高的门槛要求,而且不容易配对,因为(科技)技能是这个职位的关键硬性要求。”
本地共享汽车服务供应者Tribecar则指出,公司有意聘请拥有科技技能的本地员工,但在招聘过程中面临挑战。
Tribecar共同创办人李致富透露:
“如果面试者有相似的优势,我们会倾向聘请新加坡人或永久居民。但几乎每位科技专业的毕业生都希望进入面簿(Facebook)和亚马逊(Amazon)等大企业工作。如果他们没办法进入这些公司,就会转投资金充足的科技公司或政府部门。这导致99%的新加坡本地企业面临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
需要供养三名孩子的沈先生(49岁)上个月自愿减薪50%后才得以成功入职。
沈先生目前在在一家规模较小的活动公司担任销售经理。入职新岗位前,他是一位活动和销售总监,前东家在7月重组时将其裁退。
他在受访时坦言:
“有工作收入总比失业好。”
原因②:职涯中期求职者会花上更多时间找工作
其实,能像沈先生如此当机立断,自我减薪的求职者,毕竟属于少数。
大部分职涯中期的求职者还是希望找到一份既符合薪资、又满足工作需求的职业。
新跃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指出,年龄大、技能纯熟、经验丰富的员工,会花更多的时间寻找心仪的工作。
他说:
“许多被辞退的新加坡人的选择是... ...期望找到一份与上一份薪水差不多或更高的工作。”
人力部的一名发言人表示,处于职涯中期的求职者,在转换职业跑道前,“很自然”会进行长时间且艰难的考虑,因为他们可能需要“走出熟悉的舒适区”。
人力部:不要只考虑聘请完美的求职者
人力部9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第二季度(4月至6月)的裁员人数,比第一季度(1月至3月)增加了逾一倍,共有8130人。
这意味着本地失业率正不断攀升。但与之相对的入职率却不见起色,着实令人担忧。
针对本地就业市场低迷、入职率持续走低的惨况,人力部积极鼓励雇主不要只考虑聘请完美的求职者。
“我们需要的是积极进取的雇主,准备好为本地求职者提供机会。这些求职者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具备所有的工作技能,但可以提供他们培训,而不是寻找那些马上能够‘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求职者。”
早前人力部也进一步收紧公平考量框架(Fair Consideration Framework),以保障本地人免受企业歧视。
从10月1日起,企业在MyCareersFuture.sg求职配对网站上的招聘广告,须刊登至少28天,才能申请聘用持就业准证(EP)或S准证(S Pass)的外籍员工。招聘过程中出现任何差别待遇的企业,不但申请外籍员工的准证将减少,还可能被控上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