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会有那么一天,还是希望那一天不会来临。
9月8日,举世爱戴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辞世,享年96岁,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时间的君主,长达70年。
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英女王出生于1926年,近一世纪的生命犹如一部跨时代的活历史,一部近代史,壮丽多姿,跌宕起伏。
她出生没多久即经历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接着遭逢二战的开始和结束、冷战后的对立、持续到终结。期间她见证殖民主义的陨落,大英帝国主义从强转弱到瓦解,被殖民的国家纷纷宣告独立,新加坡就是其一。
从殖民到非殖民的升华
然而殖民的遗产和遗绪依然没有远离我们,大概也无法摆脱。
从小我们知道长大要考好中学和高中的英国剑桥O和A水准考试,等于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国家保留许多殖民时期的壮美建筑物,越洋味越高级,以英女王或英国人物或地名为名的本地城镇和街道多不胜数。
从小到大,这些英式名字不断被使用、被重复、在各个角落和年代响起,若近似远,一而再再而三深潜我们从发展中国家到茁壮为独立发达国家的身份意识中。然而响起的何止是洋名洋调洋腔?
我们生长为南方亚洲人的灵魂,行为却逐渐深受北方而来的英文教育影响,孕育着非常西式或英式的理性、精准计算、实际,甚至是选择性的冷酷和冷峻。再怎么温暖和善良的内心,也要以冷垂的双唇和大多数时候目无表情的淡定来粉饰或捍卫我们的日常和外在。
当然要捅破我们的冷面,看到新加坡人的真善灵魂也并不困难。这已是我们在东西方文化中逐渐形塑的独特国民性格———傲然的、极富优越感的、亦中亦西的、冷热里往返的,鼻尖透露来自北方的寒叟英风阵阵。
作为独立国家的子民,我们甚至自信到可以毫不费劲、毫无屈辱之感的陈述新加坡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之一。
有些人甚至得意历史上他们曾经来过、殖民过,留下优良高效的管理制度、教育遗产、建筑物和语言所赋予的优越感。这种感受直白而坦荡,有时这些意识甚至反客为主,过了头,将自己肤色也看成是白色的了。
我们个人、国家都与她以及英国或英女王所代表的政治、地域和文化含义攸关,俨然就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当然,我们无法忘记英军无力捍卫我们,将我们陷于沦陷日寇的悲剧,从而点燃政治觉醒和前途自决的坚定决心。
英女王的人间意义
英女王还是一部活历史,见证殖民区域遗留的历史问题,包括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人一波波的远走世界他乡,甚至选择投入英国怀抱,至此未休。
她的死讯意味永别的港英时代和“事头婆”(老板娘),也永别了香港曾经的辉煌、自由和家园,广泛激起在港和海外港人的沉痛悼念、怀旧情结和感怀飘零的命途。
英女王死讯公布前,英国媒体前一天已收到风声,全球媒体陆续收到消息,英国广播公司取消所有当天节目即已看出端倪。
死讯在当地时间傍晚6时30分发布,那是我们的凌晨1时30分。那天我早在床上以手机追看网上所有新闻,白金汉宫外也早驻守等候消息的民众。消息确认那一刻,内心还是挺难过,大概也流泪了。
接下来几天媒体排山倒海的葬礼画面,灵柩一地转一地,又搭灵车又转飞机,英女王死后也不得闲暇半响,继续圆满国葬公务。
我家中高龄的女性长辈特多,内心真不太愿意直视令人难过的直播,还是忍不住看。在英国,这是自1965年丘吉尔首相国葬后再次举行如此规模的国葬,这也可能是我们一生中看过官方级别最高、最大排场(最多各国首脑出席)、最铺张、最豪华和历时最冗长(十天)的国家葬礼。
作为一个毕生忠于职守,受全球爱戴的王室首脑,英女王对身份和职位全情投入和付出,所到之处都以亲和力俘虏和颠倒众生。
英女王在逝世前三天依然坚持工作,进行新旧首相交替上任的传统交接仪式。她最后的身影已不再是首都伦敦内的华服宫殿,而是在她休养多时,位于苏格兰的城堡绘画室内举行。
明显消瘦的英女王拄着拐杖,拎着60年同一款的黑色包包,一身端庄便服,笑容依然可掬,她伸出手背满是淤血的右手握着象征英国未来和希望的女首相特拉斯。这样的精神令人由衷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担任国务之际,英女王和亲王菲利普孕育四名孩子,她始终以慈爱陪伴孩子和孙子走过各种狂暴风雨,包括三个孩子的婚变、长子王子查尔斯(现已是国王)前妻戴安娜王妃在1997年车祸中逝世、哈利王子婚后放弃王室身份,对英国王室的形象带来一次次的打击和挑战,她都一一睿智和冷静面对。
英女王不单是高高在上,她心灵宽厚到、个性亲和到,生命长到不断的走入平民堆里。
例如,2018年出席第一届伊丽莎白服装设计奖,以奖励年轻英国设计师。当时她无预警的,近乎俏皮地期待周遭人惊异眼神的出现在一个似乎和她完全格格不入的场景。然而她谈笑自若的艳压群芳,更和大家一样把包包放在地板上。
她与“时尚女王”安娜温图尔并列而坐:你有你的时尚,我有我的传统——“王者见王”的经典画面顷刻刷爆全球媒体。
英女王那年91岁了,她还来支持年仅28岁年轻时装设计师理查奎恩(Richard Quinn),谁能不爱英女王?
即使在俄罗斯,英女王也深受喜爱,忠诚复制她的形象(鲜艳套装裙和帽子)出现在政治卡通片里,连神态都拿捏神似。
即使情节多怪趣,让英女王载歌载舞,让她说着有英语口音的俄语,例如打电话邀请全球领导人(当时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来伦敦出席威廉王子的婚礼,丝毫没有一丝不敬之意。
忠诚演绎天命天职
我记得小时候堂哥去英国留学,我十五年后也去那里留学,因为堂哥在戴妃和王子大婚那年1981年去上学,之后回来告诉我们英国的种种,令我非常向往。
他告诉年幼的我们,可以写信给英女王,我们乖乖听从,还真的收到白金汉宫的邮戳和英女王的签名回信。大概每年白金汉宫都处理成千上万世界各地“小屁孩”童言童语的来信,满足他们对王室的好奇心。
小时候收集邮票,收集无数的“女王头“英国邮票,静静伴随我们成长,如今英女王已逝,她毕生服务国家和世界、爱护家庭的鲜明形象和优良人格品质将永远跟随我们,激励我们,永远无法复刻、难以撼动,更是无法取代。
她让我看到一个人完全服从命运给予的天职天命,不抗争不反叛,扮演好多元的每一个角色,一辈子都献给她的天职,直到生命终结前夕。
她毕生兢兢业业努力学习,可以上到与世界首脑并肩而立,字字珠玑毫不逊色,下至与平民百姓亲和接触,偶尔还以幽默感迷倒世人。
英女王恒久展现人格中最珍贵的从容、冷静、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坚毅,以及非凡的个人魅力。她以此从一而终,信念一致贯穿百年人生传奇。
广义来说,失去她的世界已然告别昨日的秩序,未来英国和王室的命运也将会走向未知,必须重新找到它的角色和定位。失去她的世界也希望理性面对不断激化的矛盾,维护我们二战以来得之不易的和平。
9月19日,我们将永远告别一代女王,我允许自己难过,深深悼念,甚至哭泣。
再别英女王,您的辞世告别一个时代,希望您努力捍卫的美丽世界会迎向一个更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