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店结业惋惜的你 感叹的其实是一份念旧之情

更新:
2024年03月07日 20:22
书店
这样的景象,还能持续多久?(海峡时报)

逝去的总是最美好

小时候,一名书店老板曾以一种不太寻常的口气,称赞红蚂蚁聪明:

“你很聪明齁?来我店里看书,不买就走。”

反正当时已经在书店里泡了快一个小时,钱包里的零用钱也不够买下已经翻阅得七七八八的漫画书,只能对老板报以不好意思的微笑,放下书本匆匆离开。

红蚂蚁童年的那间邻里书店,跟最近关门的两家时代书局(Times Bookstore)分行一样,走入了历史。

书店关门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自然引起另一轮叹息,但有另一把声音相当引人注意。

《海峡时报》言论版3月4日就刊登了这么一封读者来信:“热爱阅读的我为什么18年来没买过一本书”。

海峡时报读者来函
(截图)

《海峡时报》读者Chong Yuen Foong说,国家图书馆的优越服务和丰富藏书,让他18年来不曾买过一本书,不费分文也能满足阅读需求。

他说,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还在2023年发电邮,恭贺他借阅了121本书。

这里是否有些凡尔赛的味道我们姑且不谈,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分馆遍布全岛、藏书丰富却是实情。

但这也可能只限于英文藏书,红蚂蚁的小伙伴就有朋友认为,国家图书馆的华文书籍整体来说,无论是数量或范围都不如英文书籍,即便开设了以华族文化为主题的唐城图书馆也是如此。

唐城图书馆
唐城图书馆的中英书籍都与中华文化和中国有关,题材涵盖了古典文学至现代艺术等方面。(新明日报)

这也不能全怪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毕竟它的服务对象是一般新加坡群众,选购书籍自有一份考量,预算或多或少也有限制,都可以理解。

图书馆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按理说书店可以补上,但即便如此,新加坡书店仍面对市场小、店租高等等挑战,长期经营难度不小。

电子商务发达的今天,购买海外出版的书籍已经比过去容易得多,何况书本也不再局限于一本本厚厚的实体书籍,而是可以制作成电子文档,让用户利用阅读器、平板电脑或手机阅读。

对喜欢收藏书籍的人来说,新加坡潮湿的气候又带来不少问题。书本不但会迅速泛黄,还容易遭衣鱼(silverfish)等害虫侵蚀,珍藏已久的书甚至可能在你的指缝间粉碎。

结果,多数人搬家的时候,书本恐怕就是首先被清理掉的物品之一。

阅读
对爱书之人来说,书本握在手中的质感,无可取代。(海峡时报)

做生意讲究独特销售主张,也就是售卖的产品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卖点,才能持续经营。实体书乃至书店的卖点又是什么?

电子书无法取代的,是实体书握在手中的厚实、纸张的质感,以及那股难以形容、却又令爱书之人无比振奋的墨香。

现代的书店也已经不再单纯售卖书籍,有些“不务正业”,售卖与书籍不相关的商品,有些则利用店面举办讲座和其他活动,带动人气,借此刺激销量。

但退一万步来说,实体书店如果完全消失,我们会不会停止阅读?未必。

在还不算太遥远的90年代,新加坡开满了大大小小的唱片行,太平洋广场(Pacific Plaza)的淘儿唱片(Tower Records)和麒麟大厦(The Heeren)的HMV两个巨头在乌节路分庭抗礼,即使小如牛车水大厦一楼的富良唱片,也承载了多少新加坡音乐迷的回忆,但今天都已不复存在。

HMV
HMV在麒麟大厦的店面,一度曾售卖多达15万张激光唱片和DVD光碟。(海峡时报)

2024年,唱片店基本上销声匿迹,但大家都还在听音乐。

书店关了,真正让大家感到不舍的,是不是自己珍藏的回忆?

童年的红蚂蚁后来存够了零用钱,回到书店买下了“免费”阅读一小时的漫画,但那天老板不在,由他的助手看店。

如果可以回到从前,红蚂蚁也想等到老板出现,亲手把钱还他,顺道感谢他当年开设书店服务大众。

时间当然无法倒流,老板其实也未必记得那“聪明”的孩子,实体书店没落或许是大势所趋,但只要国人仍保有阅读的习惯,书籍和书店顶多只是换个形式,还是会陪伴在你我左右。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